李美婷
厦门市同安区西塘小学 361100
摘要: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真情实感的流露,久而久之导致他们的作文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形式。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想让他们写好文章,便要让其有感而发。要从提升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入手,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其拥有一定的倾诉欲望,使写作变为享受不再是他们的负担。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对策
引言:文章应有感而发,好的作文除了要看学生们选用的词语,还应让其能通过文章去激起读者的欲望,使文章内容能感染读者,触动阅读者的内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便喜欢与同学们说话,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但当他们真正的到了写作的过程中,却仿佛像换了一个人般,提笔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以往设计的自认为“完美”的作文训练,压抑了他们的灵感,迫使他们写一些与其生活毫不相干的事物,使他们写一些违心的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真情实感”出发,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一)情感匮乏,流于套路化
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优秀作文的影响,对作文内容进行直接的套用,而忽视了自身的立意。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将作文写出新意,整篇文章的情感较为淡薄,内容流于格式化。在写作中学生的情感是十分宝贵的,教师应认识到情感才是作文的灵魂。
(二)例子单一,毫无新意
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事例,能让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与贴切。然而,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虽然会将事例安插进文章,但大多数文章都用同一事例,这种方式不利于文章的立意,也不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例如,一讲到勤奋便只会举爱迪生的故事,讲到礼貌便会讲孔融的故事,班级内的作文大部分都较为雷同,很难写出新意。
(三)写作手法,结构模式生搬硬套
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为良好的成绩,久而久之便立下了写作的规则。当学生将教师所传授的话记在心里时,他们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开头都会用到大量的排比句,在文章的结尾写一些引人深思的话语,进行首位的呼应等等。虽然这些方式能有效的提升他们作文的成绩,但通过这种手段并不能让其真正的学会写作。很多时候他们对于排比句或是引人深思的话语都不能熟练的运用,这便会让自己的文章较为生硬,影响作文的整体表现。
二、将“真情实感”渗透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作文的素材应来自生活,只有切身体会过的事物才能写出更好的感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让他们能在生活中搜寻写作的材料。每个人每天都处在生活之中,每时每刻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只是很多人会无意识的将生活中的小事忽略掉,不会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在作文之中。但生活的琐事才是一个人真情实感的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细碎的琐事,让其能将这些小事整合进自己的作文之中,让作文获得灵魂,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1]。每个人都会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对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教师在对他们作文进行批阅的过程中,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其能更好的运用生活中的事情,写出更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联系实际,注重教材与课外读物的相互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精品居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从语文教材中进行案例的选取,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案例中所讲的内容,使他们能从教材的内容中产生共鸣,让其明白真情实感的文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使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认识到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实感的重要性,为文章赋予灵魂。在小学的阶段中,学生的识字能力都较为有限,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都较为反感[2]。然而,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进行良好的结合,帮助他们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开拓他们的思维与见识,帮助他们进行情感的培养,使他们能将积累的材料用在作文之中,使之能够写出更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合理安排作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作文评语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自身的情感代入作文之中,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课的时间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心中所想的事情,并对他们做出正确的指引,让其能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为其日后写作打下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少跟学生进行交流,只是让他们在习作课上进行写作,这样不能很好的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点明写作的方向,使他们能清楚自己写作的长处与短处,应该如何去进行更正,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3]。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为每位学生的作文写下评语,指引他们写作的方向,让他们了解自身的写作水平,使其明白自己的作文应该如何去改,使他们能更好的将真情实感融入自己的作文之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结束语:
若想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使他们的作文能言之有物,为其创设更多的练习机会,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使他们能在作文中流露出真情实感。通过对他们观察习惯的培养,逐步为他们的作文赋予灵魂,最终使他们的作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万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66-67.
[2]郭秀凤.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分析与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55.
[3]钱丽娜.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