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琴
兰州新区第三小学
摘要: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工作主要通过环境因素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课堂学习活动以及理论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素养培育。部分地区由于教学硬件方面、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一定不不足,使得教学环境的引导性较差,难以对学生起到较好的观念引导、行为引导。此外,部分教师还未正确意识到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工作的展开上多种因素对学生的引导。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培养;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较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又与环境因素、教学引导方式息息相关,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素养培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能够以学生亲切的视角进行理论内容指导,以此培养学生进行较好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逐渐加快的背景下,部分小学在学科教育工作上已经获得较好发展,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观以及现代教学设备的更新上。硬件设施获得一定发展,并不代表教学工作就具有全面性与针对性。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教学建设水平较为完善,但因为学生习性培养方式与教学方式没有进行优化与创新,使得学生的行为模式与意识观念等没有得到较好引导。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习性培养的重要一环,该环节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课堂环境能够以活跃的形式,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学内容引起兴趣,以此在课堂氛围的影响下,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性。然而,部分地区在学生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缺乏主动性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习性没有得到较好培养。
三、语文素养渗透的教学思路与策略
(一)通过教学环境进行渗透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打造与资源运用中,需要充分发挥地区环境的优越性。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其教材文章较大一部分都与自然环境有关,以统编版为例,《去年的树》、《秋天的雨》、《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及《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大都以赞扬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表达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部分小学在教育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较为接近自然环境。
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当前的自然环境中体会文章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及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性或者学习的思考方式。环境资源的合理运用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环境塑造作用,能够从环境着手,使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较好的学习观念。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教学指导工作中,习性培养工作可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现实生活视角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性以及观念等,如现实生活中哪些植物与杨梅类似,是否具有较为特殊的形态。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按照教材的的文章思路进行指导,就算完成了预期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思维习性、行为方式以及学习观念等方面没有进行较好引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1]
(二)加强地方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对地方性文化不够重视与习性引导较差的情况,造成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重视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良好习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课程内容的主要思想。教学前期可通过地方性文化的简单引入和讲述,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得到地方性文化的引导,在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内容树立较好的学习习性。教师应该利用课时的空余时间,向学生讲解地方性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认识文化之间的交融性,由此在课程学习与习性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引导。[2]
此外,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小学教学资源的基本情况,基于当地文化资源与特色,将其运用至课程指导与习性培养等工作中,比如在《赵州桥》一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地独特的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等,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上,研究生活环境蕴含的文化特点,以此通过地方文化导向与地方环境资源挖掘等,在结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语文学习观念与文化审美。
(三)设置针对性的考核模式
学习与学科考核作为评价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主要考查项目之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可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考核项目,同时制定一套详细、明确的考查制度,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特点、课程学习质量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学科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科学习观念,使其意识到学习方法、观念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主动参与至教学活动中。
结语:综上,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教育,通过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较好引导。
参考文献:
[1]谭永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J].科学咨询,2017:82-83.
[2]潘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