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云
广西柳州鹿寨县鹿寨小学 广西 柳州 545600
摘要: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与时代接轨应用现代化技术,通过广泛运用与深度融合构建高效课堂。文章通过查阅资料、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进行,取得一定成就。基于此,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与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从利用信息技术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设计趣味性的导入、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师生互动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前言:在教育体制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手段也需要更新,及时跟上时代潮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现如今,虽然几乎每所学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实现了网络全方位覆盖,但是在教学工作中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价值的并不多,多数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但是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它不受时空限制、内容呈现多样等优势。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奠定高效教学基础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加上数学知识抽象、难懂以及课堂知识密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课上经常出现不能及时“消化”的问题,通俗来说就是听课速度跟不上教师讲课速度,教师在分析下一个知识点时他们仍然在琢磨上一个知识点,这就出现了教与学脱节的问题,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为构建高效课堂打基础[1]。
例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点之前,笔者利用PPT制作了课件,以图文并茂、链接视频等方式讲解异分母分数如何通分和计算,讲述了计算过程中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项。与此同时,在最后几页附上了练习题让学生检测预习效果。通过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课前在PPT的指导下有效预习了教材上的知识,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技巧,所以在课堂上听课非常积极,消化能力很强,大多数学生都做到了当堂知识当堂掌握,而且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趣味性的导入,激发学生听课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学生注意力和状态,进一步影响教学实效性。在传统数学课上,教师通常开门见山地引入数学概念、公式,这很难吸引学生,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畏惧或抵触心理,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了实现教学高效化,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一个声像兼有、绘声绘色的课堂导入,及时调整好学生因为课间活动而松弛的学习状态,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与热情[2]。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知识点时,教师如果直接引进对称轴概念或直接讲述轴对称图形特点,很难吸引学生,对他们来说这些过于抽象。所以,笔者在讲解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图片,图片中有故宫,有蝴蝶,有鼠标,有各种京剧脸谱,有花瓶等。学生认真盯着大屏幕,看着一幅幅图片。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对学生说道:“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找规律,这些物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都见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有效唤醒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节课也在活跃的气氛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中取得满意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诸多教学实践也表明,很多低效的课堂源于教师“照本宣科”,很少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信息技术之所以在教育领域中受到教师广泛喜爱且取得卓越成就,与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从而达到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数学素养[3]。
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有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认识“圆周率”这个概念,同时也为了实施德育教育,笔者在课堂上引进关于介绍圆周率的微视频《圆周率与祖冲之的故事》,这个视频的介入让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记住圆周率的数值,而且在无形中感染了他们,实现了智育与德育的共同落实。除此之外,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完某个知识点后通常以专题视频形式给学生呈现该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旨在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传统数学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局限于课堂提问的环节,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狭隘。譬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所讲解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找个别的学生回答,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实现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也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构建线上交流平台,如构建智慧教室,实现与全体学生的互动,从而提升教学针对性。
例如,在讲解“分数加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每个学生的移动终端发送事先准备好的计算题,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而系统会自动检测学生的计算结果并生成报告,教师通过报告上的正确率、错误率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对学生薄弱环节进一步教学,促使他们有效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结论:在教育工作中合理、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数学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包括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设计趣味性导入、拓展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让每一个教学环节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得到优化,以此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照.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J].学周刊,2021(21):51-52.
[2]席小增.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1(20):13-14.
[3]曹学瑞.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策略思考[J].考试周刊,2021(4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