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松泽邓
西藏察雅县一小 854300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小学各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提升小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由此来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身与心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小学数学德育缺失的现象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提供了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缺失;重构策略
引言:为了确保小学生的身心都能够正常成长,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贯彻至他们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尽管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广大教师始终无法均衡德育与理论教育的比重。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育人经验,帮助小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数学德育缺失现状
尽管近年来广大教育学者以及相关机构都在不断倡导教师要抛却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而是采用更先进也更有效的教学手段[1]。但苦于部分教师的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一时之间无法作出太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现如今仍有诸多的教师选择在小学数课堂继续执行机械化、强制化的教学方式。同时,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部分教师在即使能够明确德育教育优势的情况下,仍旧选择“避而不谈”,一昧地要求小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进行机械、麻木的学习活动。凡此种种,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其学习成绩与效率,还有可能使其对数学产生本能的厌恶感。同时过度缺乏有效的德育教育不仅不会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时间,反而会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羞愧感。由此,教师不妨适当的转换教学观念,在传输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适当的占用一点课上时间为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甚至可以将德育知识与数学知识两项结合,促进小学生获得身心健康成长。
二、巧用生活元素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这一阶段的他们无法很好的理解过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为此,教师不妨将更富有趣味的生活知识导入到数学课堂中,一方面此举能够时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数学知识本就来源于实际的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导入生活知识还能帮助小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2]。同时由于生活中有众多的育可利用素材,因此此举还能够对小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就可以将“逛公园”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案例,在引导小学生在观看公园平面图辨别方向时,有意识的将“买棉花糖要排队”“垃圾要扔进垃圾桶”等德育知识渗透至数学知识的讲解中。
在传输基础知识的同时调动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下一次与家长逛公园时不仅会联想到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回忆起教师的德育教育,从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上文所言,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同时理解能力也较弱,德育教育以及数学知识体系中都有一定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思想,而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的确有一定的学习难度[3]。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在数学课堂中利用趣味教学情境的方式,化繁为简,使其在更加愉悦的氛围中有效的汲取德育以及数学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初步认识小数”时,由于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非整数,因此学习起来较为吃力。由此教师便可以创设一个以“超市”为题的生活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观察超市中常见的商品标签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其普及一定的金钱观念,同时也可以向其讲述父母挣钱不宜的道理,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养成不乱花钱以及不浪费食物、资源的良好道德品质。
四、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好习惯
部分教师无法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同时也十分抵触去尝试新的教学手法与教学理念,他们认为结合了德育的数学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准备相应的教学素材,才能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实则不然,小学生正处于感知外界事物、学习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与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外界的微小响动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稍加注意,结合数学知识有感即发,就可以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举例来讲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两位数乘两位数”面对题目“”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德育教育来的更改题目内容,如“小花猫因为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导致它吃坏了肚子,医生让它一次吃四片药,每日三次连吃一个月才能好。那么请问同学们,一共要吃多少片药?我们能从这道题目中学到什么?”小学生在稍加思考后,很快就能回答出“小花猫一共要吃片药,在这道题目中,还学到了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才不会生病。”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并不会花费其过多的精力与时间,简单的更改题目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要使小学生在经过六年的学习后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理论,同时也是要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潜移默化的养成正确的是非观以及独立的人格。小学生只有能够养成一定的优秀品质才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来面对初中、高中乃至日后的大学以及工作生活,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叶少琼. 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C]. //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370-370.
[2] 曹源. 润物无声之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渗透分析[C]. //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252-252.
[3] 刘松. 小学班主任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C]. //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