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和美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29
摘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堂应是以生为本,学生高度参与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要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因此教师应课前充分调研、思考,课中采取各种方法及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想参与、乐参与、爱参与。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高参与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基于以上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数学课堂应是学生高度参与、充分体验的。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规则意识还在养成中,部分教师不敢放手,怕放开收不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依然还是“平铺直述”枯燥平淡,讲述过多,学生学习方式以听为主,课堂参与度与效度低;反之,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参与度的表象,学生看似在参与,但教师缺乏指导或是参与浮于表面,没有一定的数学思考,整堂课学生收获甚微。因此,我们应该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教学实际,研读教材,厘清教学脉络,提炼核心问题,构建高参与度数学课堂。
一、课前思考:优化设计,驱动参与
课前,从教材入手,对教学内容有整体把握,梳理知识的新旧联系,搭建本节课教学框架,确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知识点生活中已经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还需要深入学习,深层次掌握。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为例,生活中学生已有前后的相关生活经验,如果课堂上只是过于表象的前后问题的学习,学生必定会觉得早就会了,太简单,课堂的参与度自然不高。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深切体会前后的相对性是教学的重难点,由此展开思考。思考一:创设怎样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参与观察与思考?思考二:以突破教学难点为目标,组织怎样的高参与度活动?思考三:怎样的拓展延伸,感受学有所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基于这三点思考,我进行如下的教学探究与实践。
二、课中实践: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一)感受学“趣”,想参与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感受到学有“趣”时,学习参与度自然就高了。高兴趣度与高参与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伊始,导入环节中,就应创设情境,或用“游戏”或“绘本”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其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前后”一课,我用“转盘游戏”导入,转到谁,谁就做自我介绍,接着递进到介绍完自己后再介绍自己前面和后面的同学。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学生想参与的热情,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节课“前后”的学习。
(二)体验学“趣”,乐参与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享受参与的过程,同时要关注到参与的“广度”与“效度”。
积极创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思考、有合作、有交流;并且参与不能浅浮化、表演化,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课堂中。
调动好奇心,猜一猜。在“前后”一课上,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同学们,想知道在这些动物中,老师最喜欢谁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后,再逐步给出信息。先给一个信息,“它的前面有小白兔、小松鼠、小鹿”。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猜小乌龟的,也有猜小蜗牛的,接着,再补充信息,“它排第4”。这下同学们立刻兴奋地说道:“是小乌龟。”这个活动中,在好奇心地驱动下,参与度极高。接着让学生像老师这样和同桌互相说,互相猜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位置,再让一名同学说,全班同学猜。通过不同的“猜”的形式,学生充分的表达,并在高度参与中,掌握了前后位置及顺序。
游戏促思考,玩一玩。巩固环节 “动物排队游戏”,同学们带上动物头饰,走进动物王国,排排队。游戏中人人需思考:1. 5只小动物根据提示,找位置;2.其余同学认真思考,当裁判。同时,在提示设置中,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准确找到位置,有同学找错时,下面的同学积极的给与帮助及纠正。通过“玩”的形式,同学们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在高度参与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主动获取知识并内化。
挑战性任务,做一做。巩固环节“拼火车”。四人小组合作,人人有任务:1.组长把车厢卡片发给组员;2.组员们计算卡片中算式的得数;3.把得数最小的排前面,从小到大排队。当带着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投入合作学习时,学生会更专注的参与其中,同时班级中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分组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参与探究及表达,从而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增强自我效能感,便能更好的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竞赛激“趣”,爱参与
适当的竞赛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情境兴趣,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特别喜欢小组竞赛,因此在课堂练习及评价环节,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练习中竞赛,学生个个铆足了劲,安静思考,认真地探究,正是在这种思考、解题、竞争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期待,课堂的真正参与度大大提升。
三、课后提升:联系生活,高度参与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如:“前后”一课,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排队问题,需要运用“前后”知识,并拓展到在生活中除了空间位置上的“前后”,时间上也有“前后”。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数学学有所用,自然就会主动参与、高度参与。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如何构建高参与度数学课堂,是教师们努力的核心方向之一。学生的高度参与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教师们精心备课,用心付出,倾心设计的结果。除了文中提到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实施路径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状态的投入程度等都对课堂参与度有一定的影响。总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学生高度参与变成课堂常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