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碧蕾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广东 肇庆 526600
摘要:高中阶段开设美术课其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但其中也蕴含了部分德育内容,教师要将美术与德育结合起来教学。教师可以从美术作品内涵、艺术家的绘画经历以及美术作业的角度出发,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美育与德育的同时培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德育渗透;对策研究
引言
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和学生对高考的考试科目有着无比的热情,而对美术、音乐这类非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教师认为美术就是一门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学科,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绘画知识、技能,欣赏一些名家作品,但却忽视了德育教育。但是真正的名家作品中都饱含深刻的思想,不仅仅是具备高超的绘画机技巧就可以的,否则就只能是带有明显的匠人色彩,而难以成为具灵魂的作品。因此在教授美术技能,欣赏美术作品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要让学生从较高的精神层次、道德品质角度来审视与学习美术。
一、从美术作品中发现德育因素,适当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同时展开的德育教育,其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发现其中的德育因素或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从这一内容出发,或者是将这一内容放大、拓展,让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在高中美术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我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例如青铜器、敦煌壁画、汉画像石等,这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提供了素材。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挖掘出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揭示其内在思想性。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介绍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刻画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讲解其价值。不单单指的是其在艺术领域内的价值,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古代文明,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这些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技艺精湛,促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在讲解艺术家的经历时,渗透德育教育。
艺术家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景色的喜爱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倾注在了作品上,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因此出现了一幅幅传世名画。但是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惊人的付出,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被世人所喜爱,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是由于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教师在美术课中可以适当讲解一些艺术家的个人经历,让其感受艺术家的艰辛,感受其如何面对困难和压力,如何为自己的目标而拼搏。
例如顾恺之在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吃甘蔗时过于专注,从甘蔗不甜的那一头吃起,遭到了同僚的调侃。但是他却说,从尖端吃才能“渐入佳境”,还可以有回味无穷的感受,通过这一故事能够让学生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又如齐白石大师的晚年实际上已经在绘画界有了较高的名气与地位,但是其个人认为自己的技艺退步了,坚持重头开展练习绘画。可见绘画大师之所以能被世人所推崇,不单单是由于其作品,更是因为其能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没有被名利遮挡双眼,并且还能做到时刻自省,学生同样如此不要为自己取得了一次好成绩就沾沾自喜,而是要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三、利用美术作业的布置,渗透德育教育。
美来源于自然和现实生活,古今中外大量的美术作品不是在展示现实中的美,就是从这些美这中,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事物,这样其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才能独树一帜,实现创新、创造。观察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于课堂来时间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勤观察,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渗透德育。
以发现校园之美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示出校园的一角。学生要从独特的角度出发,来欣赏与观察校园内的绿植、操场上运动的学生,学校有特点的建筑物等,学生还可以回忆一些自己在这些校园场所内发生的故事。带着自己对学校的热爱,对这些景色的欣赏之情来创作,才能使其作品有生命力、活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师长、同窗以及学校的热爱。又如在美术写生作业中,教师组织学生到乡间采风,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创作出一幅包含了交错的稻田、蜿蜒的小路以及袅袅炊烟的乡间美景。在真正的绘画之前,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观察到了哪些事物,哪些具有十分明显的乡村特色,然后将自己欣赏到的美景描绘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渗透了团结协作的德育思想。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操的学科,教师要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要利用美术作品中的德育因素、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杜亮亮. 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 000(001):P.245-245.
[2] 计明礼. 新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渗透德育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记者观察, 2020, No.488(12):90-90.
[3] 钟雪竹. 高中美术德育渗透策略[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