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建议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孙碧翠
[导读]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一直是社会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孙碧翠
        云南昭通威信教体局教研室  云南昭通  657900

        摘要: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一直是社会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学校在引导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时候,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学习成绩到思想道德,从身心健康到人身安全等,都是应该关注的点。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希望能与同样关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人互勉。
关键词:留守儿童;儿童教育;心理教育
一、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现状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除亲情缺失、监护缺位、教育缺乏、安全缺保等方面的问题之外,身心健康问题更是令人堪忧。据相关研宄表明,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性格自卑敏感等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而体育作为留守儿童身心干预的有效手段,对其健康发展更是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相较全国城乡学校而言,体育课程开课率上仍显不足,近乎一半的小学未能坚持开早操与课间操,体育课程在农村学校不受重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体育行为严重缺失,无法从学校体育课程中受到实质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仍处于社会边缘化境地,主要表现为农村体育教育不受重视、留守儿童体育兴趣低下、体育参与力度不足等,
二、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不匹配
        2017年以来,虽然实现了义教均衡发展,但我县受地域文化,特困县的影响,无论是运动器械的配备还是体育专任教师都极其匮乏,偏远山区就更是严重,留守儿童偏远山区居多,体育教育教学几乎就是空白。体育方面的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就更谈不上。
(二)外来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冲突
        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媒体的开放和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大量转播,在丰富民众文化体育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冲击。竞技体育文化本身具有强烈感召力,优秀、健康、高尚的竞技体育精神会激发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运动热情,但消极的、糟粕的竞技体育文化会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良、负面的体育文化违背体育教育主旨,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运动的目标定向、知觉能力、参与体育运动动机气氛、同伴关系和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从而获得消极体育教育情感体验。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一定体育教育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些负面行为减弱了他们亲社会行为和道德信念,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沟通,产生人际交往的道德冷漠,从而催生自私自利极端主义思想,造成严重的体育教育伦理困境。
(三)体育教育缺乏时代性
        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在体育教育教育内容上存在适应与发展性上的缺失。首先是体育教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缺失,基本不能依据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所处特定阶段合理科学安排体育教育教育内容;其次是体育教育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无法有机融合。现实生活具有多面性与复杂性,但目前农村基层学校在弘扬“公正公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等体育教育精神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其中丑恶、不良、矛盾的一面,造成了体育教育教育与现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的脱离,使农村留守儿童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矛盾中无所适从,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教育陷入了适应性与发展性困境。
(四)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
        体育教育评价是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有效评估,并能做出科学、合理、客观衡量与价值判断过程,它在体育教育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体现了体育教育教育实践结果和成效。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教育面临单一化困境。评价目标上,考核注重知识结构化,评价核心是体育教育知识识记与掌握情况,从而使体育教育教育评价结构单一化。知识取向目标单一、目标固化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所掌握体育教育知识存在较大不足,忽视他们体育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评价,评价体系不标准、不全面、不科学情况时有发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被人为割裂,导致评价体系单一性、片面性。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育评价更多呈现出一元化特点,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反思与证伪,也不能进行深度思考评价标准合理性。在评价形式上,更多倾向于评价结果,忽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发展过程性评价,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体育教育评价要发挥其科学甄别、合理选拔、正确导向的发展性功能。因此,体育教育评价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水平提升,突出与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是突破体育教育评价形式一元与多元困境的有效途径。


三、解决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体育器械资金的投入
        乡村体育教师到目前为几乎是空缺的,输送不来体育营养,只有加扩大体育教师师资,有了专业的体育教师作为基础,才能带动山区的体育教育发展,同时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积极参与到体育中来,国家应大力投资基础建设,特别是加大体育器械的投入,让山区的留守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体育器材带来的快乐和无限的魅力。与城里的孩子接轨,适度与城里的孩子参与交流学习,互补优势,形成良性循环,山区留守的孩子才能更加发光发热。
    (二)全面贯彻体育扶贫指导思想,推进当地体育事业积极发展
        2015年11月,国务院在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臝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推进,脱贫不再仅限于经济脱贫,更是思想脱贫、健康脱贫。
        现今,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实困境,精准扶贫作为留守儿童体育发展的关键,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通过体育扶贫中的体育赛事、体育企业、体育彩票、体育场馆、体育冠军、体育综合体这六大扶贫行动对邹岗镇实施体育精准帮扶,以推动当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多种渠道传播体育文化知识,提高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意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农村体育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由农村地区封建思想的束缚加之地理位置的偏远所致。当前,大多数农村居民认为“劳动即锻炼”、“体育无用”。正是这种传统落后思想的蔓延,致使乡镇体育活动氛围不浓、活动效果较差,体育文化缺失。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难以激发,锻炼习惯更是难以养成。因此,面对这一问题,当地相关部门应对群众加以宣传、引导,并与群众自身的配合、行动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锻炼意识。
(四)加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监管,科学指导留守儿童体育祕
        首先,加大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邹岗镇七所学校可与体育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引进高校专业学子下村实习工作,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体育帮扶,为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另外,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提高教学与活动引导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激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除了向其传授基本运动技能以外,还应着重强调体育的功能作用,加强理论安全指导,促进留守儿童对体育的认知与了解,提高体育活动意识。
(五)加大体育财物资源投入力度,推动留守儿童多重项目发展
        我国在农村地区自上而下的物资供给方式,导致现有的器材设施普遍存在成人化、常规化的特点,缺乏人群针对性,从而在一定程度消磨了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热情。对此,相关部门在建设体育场地器材前,应对邹岗镇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喜好与需求,建造适宜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体育设施,从根源上减少供非所需、供非所喜的现象。
        农村体育器材、场地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多种需求,改善当地体育现状,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六)构建课外体育活动保障系统,促进留守儿童锻炼习惯养成
        面对众多留守儿童锻炼动机不强、健身意识淡薄以及部分留守儿童对课外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但却锻炼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再由社区、家庭、学校相互配合,构建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保障系统,提高活动质量,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水平健康发展。首先,由政府牵头,抓住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大方向;其次,家庭、乡镇社区相配合,促进留守儿童锻炼习惯的养成;最后,由学校作为后盾,保障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四、总结
        由于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流动加快,留守儿童增多,尤其是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体育教育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解决该问题,本文就该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意见,望各位同行共同参考。
参考文献:
        [1]肖璐. 山西省晋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参与状况调查[D].上海体育学院,2018.
        [2]傅丹.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规范问题及团体体育运动干预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8.
        [3]章佩花.体育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教师,2018(04):14.
        [4]闫雪龙.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分析[J].中华少年,2017(35):184-185.
        [5]廖金琳,黄庆彩,林锦福.龙岩市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权利缺失与回归[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02):102-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