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岚
浙江省兰溪市振兴小学 邮编:321100
摘要:音乐是培养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的教学更是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培育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转变思想,通过多种手段将审美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通过有效方式提升学生的听觉艺术,培养音乐感受力。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实现其音乐素养的提高,本文将探究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途径,希望为音乐教师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优化
引文: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是较为僵化的,由于音乐并非考试学科,“重要性”较低,所以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课堂模式存在问题,使得小学生对音乐课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音乐只是简单的听歌唱歌,而非个人音乐素养的培育。音乐课作为促进人格成长、品行滋养的手段,需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发现美、欣赏美,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为学生铺就双轨道的小学音乐之路,促进其综合发展。
一、创建教学情境,提升审美素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少审美力,其很难直接地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教学情境,传递“美”的体验。小学音乐情境的创设应该以课本为基础,明确每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把握情境创建中教学性和趣味性的平衡,从而引导学生酝酿情绪,发现音乐之美。在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亲自体验情感的迂回与反复,教师应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与直白说教,将理论与情境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体验音乐之美的兴趣与热情,让音乐课堂更具有美育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课“赞美的心”的《黄河颂》时,该歌曲主要体现的是民族自尊心以及献身祖国的黄河伟大精神,从而树立对母亲河的忧患意识,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节日,如十月一日,将歌曲与重要节日相结合,利用国庆大阅兵创建学习情境,并播放与学习《黄河颂》,为国庆献礼,从多个情境中赞美祖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终优化音乐课堂,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借助课堂活动,丰富课堂实践
传统小学音乐课堂中实行“单轨道”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缺少对难点的突破和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单轨道模式仅仅注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没有深入学习歌曲中的人文性,没有达到提升审美素养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通过小游戏、多媒体播放相关背景知识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以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活动的创设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可以与时事热点有效结合起来,让活动更加具有即时性,在课堂活动中滋养品性,实现个人的成长。
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课“两岸情深”的《阿里山的姑娘》时,这是台湾艺人张惠妹演唱的高山族民歌,具有地域特点,少数民族在小学生心中十分神秘的,教师可以安排一个高山族的特色活动。先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参与进入活动当中去,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然后将“祖国统一”的思想渗透进入课堂当中。
三、引导走出课堂,促进课堂延展
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学习唱歌,更是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自我欣赏的小圈子,立足于教材并且超越教材,从而促进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的进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本节课的歌曲出发,聆听演唱者的其他歌曲或者类型相似的歌曲,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将课堂内容延伸出去,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拓展了学习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自己的引导工作,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延伸中累加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课“赞美的心”中的《龙的传人》时,该歌曲激情昂扬,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欣赏龙相关的工艺品,明确“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深入歌曲的深层次,感受文化内涵。也可以介绍龙的相关故事,如《龙母庙》、《九龙泉》等,以及龙的相关电影《七龙珠》,明确为什么我们是“龙的传人”,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国象征,激发爱国情感,提升核心素养。
结束语: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语言,跨越了种族与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淀自己,从音乐中获得文化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教师应通过创建情境、利用课堂活动以及走出课堂的多种方式,感受其中蕴含的音乐之美,丰富个人情感,在素质教育下,借助音乐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感受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贞.浅析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音乐活力课堂的构建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42.
[2]张培茹.探索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化路径[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76.
[3]盛蕾,颜珊珊.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有效性教学分析[J].黄河之声,201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