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大学论辩式教学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范荣荣
[导读] 论辩是欧洲中世纪大学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生气的教学方法。
        范荣荣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论辩是欧洲中世纪大学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生气的教学方法。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论辩式教学分为问题论辩和自由论辩,它有助于启发师生思维、密切师生关系。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中论辩式教学存在极端形式主义、唱独角戏等偏失问题。审视其原因,找到出路,让论辩式教学回归其精神。
        关键词:论辩式教学   中世纪大学 论辩
        
一、中世纪大学论辩式教学内涵解读
        在经院时代的大学与学院的讲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就是辩论。它起源于中世纪的精神:逻辑占据着主导地位。中世纪的教学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教授某个真理,而是探讨某个可信著作。为了提取出这些可信著作中包含的知识,就需要用解经的方法来研读。解经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做讲解,这是一种枯燥无味、被动的方式,很快就被另一种更有活力与魅力的方式——论辩所取代。中世纪论辩大致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由论辩;第二种是师生之间进行的问题论辩。
        (一)自由论辩
        教师之间的论辩每周至少举行一次,而且必须有学生在场,不过学生不参与教师间的争论。此外教师还可以自我的辩论。自我的论辩遵循三段式原则:提出一个论点,假象一个对手提出种种相反的观点,并与之对峙。学生们之间的论辩由所在机构的院长来主持,他们中的每个人轮流来当正反方。自由辩论在公开的场合进行,争论话题可以任意选择,不限于学术内容。
        (二)问题论辩
        论辩的形式也是三段式的。教师本人主持论辩,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指派学生做一个否定的答案并回答其他参与者的反驳,接着请学生针对论证再提出新的反驳,全员学生都要参与,如此反反复复最终形成定论。
二、我国高校论辩式教学偏失分析
        中世纪的论辩式教学方式一直流传至今,它之于师生有着巨大的价值,但是在当今我国大学中,论辩式教学却不似中世纪那么有生机与活力,它存在着以下偏失的问题。
        (一)偏失表征分析
        1、从注重形式走向极端形式化
        论辩的魅力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师生的思维。论辩式教学的巨大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形式,但是不能让论辩式的形式掩盖甚至取代了它的本质,否则就失去了论辩式教学的价值。目前我国高校论辩式教学越来越走向形式化,表现为空有一个架子而失去了论辩的灵魂。问题式论辩带有了一种虚假性,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空抛一个问题,只为了完成一次教学任务,并不考虑教学的效果。在自由式辩论中,常表现为学校的辩论赛,只是由学生参与,辩论题目和组织都是由学生自发完成,缺少教师的引导,而且有的学生参与辩论目的是为了拿到德育分,论辩效果可想而知。
        2、从全员参与转向师生独角戏
        中世纪大学的论辩式教学是全员参与的,即便是学生的自由辩论也有教师从旁引导,而在我国实践中却表现为师生的独角戏。“师生独角戏”包含两方面,一个是指教师独角即教师全权代理了整个论辩;另一个指的是学生群体中的独角即某些学生的“专场表演”。教师完全主导论辩,表现为教师大量输出知识内容,学生处于次要地位、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的“专场表演”是指某些学生能很快适应论辩氛围并融入其中,并获得较大发展,而不主动的学生就处于边缘状态、听众状态。


        (二)偏失归因分析
1、现代知识观的冲击
        现代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科学的、客观的和中立的;知识的增长方式是靠个体的积累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课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标准。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教学,会使学生丧失质疑问难的精神。此种原因下,教师很容易在论辩中唱独角戏,课堂互动易变为单向的交流。在现代知识观的冲击下,学生不被看作成熟的个体,论辩式教学方式也不似看起来那么有吸引力。
2、传统师生观的影响
        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导致学生话语权的缺失。今天的大学中,本该师生双方都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因为传统的观念,教师还是有绝对地权威性。
3、主体互动意识薄弱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互动意识较为薄弱。一些高校教师对教学没有什么参与意识,本身对教书的积极性就不高,更别说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论辩式教学的原初意义。师生间直接地面对面交流与探讨也是高校教学中最欠缺的,教师还是停留在讲解、独白式教学中,互动意识不强。此种原因下,论辩式教学很难不流于形式。对学生而言,目前很多学生喜欢听老师讲,习惯教师的输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高。学生很少自己主动去猜想、去怀疑、去探究,具有一定的思维惰性。
4、论辩自身的局限性
        论辩式教学本身具有局限性,它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对教师而言,论辩式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能够挖掘富有争议的问题;需要教师有组织能力,能够精心规划一场辩论;还需要教师具有论辩技巧和能力,能指导学生辩论并从旁启迪学生思维。对学生而言,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论辩能力。因而,论辩式教学要想达到效果,需要师生都有一定的能力。
三、对我国高校论辩式教学的启示
        (一)丰富学识:论辩式教学的前提
        中世纪的论辩题目是从古典的文本著作中来,论辩既是为了获得文本中的知识,也是为了阐述权威性的著作。因而论辩式的前提是师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论辩要想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的是教师要有学识和论辩能力。教师自身博学多才、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高校要注重教师的进修和专业能力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育其自我修养意识,充分利用好学生闲暇时间,引导其丰富学识。学校还可多举办益智思维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体验到快乐。
        (二)主体互动:论辩式教学的路径
        要实现论辩式教学,一个基本的路径是师生主体的互动。增强师生互动意识首先要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高校要改革课堂的死寂状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在科研,而是教书育人。世界著名大学耶鲁大学的精神之一就是“教书”,“在耶鲁,教书比天大,名气再大、地位再高的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都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全力聚焦本科生教育,重视课堂教学,对教书有一种近乎宗教性的崇敬”。高校可以引入奖惩机制强化学生的课堂互动积极性。只有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课堂才不会陷入死寂的状态,论辩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活力。
        (三)平等对话:论辩式教学的保障
        论辩式教学的保障是师生的平等对话。平等对话指的是师生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是论辩教学中的独角。平等对话就是要通过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发展才能。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论辩正是进行了知识的平等交流,思想的激烈交锋,才激发了双方最大的潜能,论辩也因而有着巨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刘河燕.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方法的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11(02):119-121
[6]尹俐.论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9(12):65-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