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璐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声乐的发展也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从古代戏曲开始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和历练,中国声乐已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审美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声乐的发展乘势而上,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创作方式上与中国各曲种、各民间曲调相融合,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侧重于中国民族声乐中舞台表演的研究方向,并针对“呼吸”在表演过程和延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做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和归纳中国民族声乐的表演方式。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舞台表演;声音与动作
中国民族声乐的原生方式,在体裁分类上被界定为包含了“山歌、号子、小调”三大类别,其中也包含了各个民族之间不同音乐类型与音乐风格,但如果细分来看,每个地域或民族又有着千差万别但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这样绚烂多彩的民族声乐世界,囊括了诸多语言形态、音乐形态、舞蹈形态,但整体都隶属于中国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之内,有着既存在区别又存在共性的鲜明特点。
在如今民族民间声乐艺术逐渐舞台化和学科化的现状下,找到舞台表演上对于表现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规律是极为有必要的。首先,可以提示性的辅助表演者如何准确找到某种风格作品的表现方法,其次表演者也可在表演思维的辅助下找准舞台表演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空间定位,更是表演者演唱过程中如何达到视觉表现以及与观众产生审美共鸣的关键因素。
概括的看,在声乐门类的舞台表演中可涉及到的表演元素有“服装、道具、化妆、舞美、调度、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外在表现形式和“人物心理、声音技巧、音乐处理”等内在表现形式,而在串联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过程中“呼吸”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充当着两者之间的“润滑剂”的角色,是舞台表演中连贯性与完整性的基本保障。
一、肢体动作表现时的“呼吸”原则
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会依据歌词的指向性、人物角色的设定、音乐线条及力度的变化或特殊调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肢体动作用以表现音乐内容和歌词意境,与演唱、伴奏共同构成完整的舞台表演。这当中所涉及的呼吸感不只是生理上的呼吸动作,更多的是指肢体动作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演者身体由内而外随着生理呼吸所产生的音乐呼吸,这样的呼吸感受会直接影响动作之间的连接和作品内在美的体现,也是演员在演唱作品过程中能够精确表现声音和人物的关键。
肢体动作的具体形态可根据音乐风格或音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肢体形态。如在地方小调的表现上,肢体动作趋于细节化,更多的在于修饰具体歌词的表现内容,例如在贵州民歌《摘菜调》(见谱例1)歌词“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茄子、豇豆、莴笋、辣椒"时,为使观众直观感受到歌词画面,表演者应手眼配合指出具体歌词所在的方位,使观众产生对作品的信任感,即使是无实物表演,也会变得真实生动。而肢体动作在指向不同的方位时,点与点之间的连贯和递进,就要求表演者将此处说唱部分的“轻、重、缓、急”通过呼吸进行调配,并从身体外在的表现夸张的展示出呼吸动作,与声音一起表现出诙谐有趣的音乐风格。
(谱例1)
又比如在民族歌剧作品的表现中,由于特定人物和场景的要求,表演更趋于夸张化,肢体动作的张力性和对比性更加明显,与地方民歌细节化的表演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在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的咏叹调《不能尽孝愧对娘》(见谱例2)的表演中,从前奏开始演员就要进入人物的表演当中,迎合激烈、震撼的前奏音乐展开调度与肢体动作,夸张的表现出对母亲强烈的情感咏叹,此时的呼吸应更加明显且富有感情,以使情感更加融入到伴奏音乐和自身演唱当中,达到更贴合人物的表现效果,也更符合前后故事情节。其中在调度走位和肢体表现的过程中,呼吸有着明确的引导作用,身体上的呼吸表现的大小,决定着调度走位以及肢体动作的快慢与大小,试想没有身体呼吸感做为前提的调度或肢体表现,势必是生硬且不符合音乐连贯性的。
(谱例2)
因此,在拿到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该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应该如何归类,要选择符合作品风格及表现意图的外在表现形式,调整在该作品中的呼吸状态及呼吸密度,并与人物心理状态及音乐处理相结合,使作品的舞台表演达到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和完美融合,甚至是带有观众紧密参与的更高级的艺术表现,优秀的表演时能够带动并牵制观众的呼吸的,这在另一层面似乎观众也参与到了作品的表演中来,使作品的内在表现力得以升华。
二、内在呼吸感受与外在呼吸表现的结合
所谓内在呼吸感受,是建立在音乐旋律走向、线条、力度变化的基础上而调节出的生理呼吸状态,也是影响外在呼吸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而外在呼吸表现是具有一定表演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对内在呼吸的扩放大,可以理解为将内在呼吸“表演化”,使呼吸也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同时也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音乐中的呼吸和连贯性,参与感更强。
1.长线条乐句
在长线条乐句的进行中,应把呼吸也当作节拍进行中的一个参与环节,要与声音一同看作是线条构成的元素之一,在线条之上产生的呼吸较之单纯性节点呼吸而言更具音乐表现力和内在推动力。往往两个长线条之间的连接是由一次舒缓的呼吸所串联的,例如在歌曲《天路》(见谱例3)的首句“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身影披着那霞光”,如果假定前半句为一个长线条,“场”的两拍长音的第二拍就顺势应加入建立在线条上的呼吸,后将下句动词“看到”带出,让动词“看到”得以渲染,这同时也符合了声乐技术要求中“叹息式”的气息运用要求。然而这样的呼吸技术需符合线条的延展性,也必定要建立在极为丰富的内心体验之上,与此同时符合乐句的节拍要求,从而营造出没有顿挫和违和的完美过度,保证音乐的延续性和延展性。
(谱例3)
2.快节奏乐句
音乐风格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这其中也包含着各式各样的长短乐句和节奏连接形式,长线条乐句更多地使用到的是规整有序且连贯性稳定的节奏型,与之相反的是节奏短促且速度进行规整有力的短促性节奏连接形式,与音乐进行速度相互匹配而达到的快节奏音响效果对于呼吸也有着不同于长线条乐句的要求。例如在作品《北京颂歌》中的B段(见谱例4),作曲家使用到了进行曲的节奏连接形式展现出对祖国对首都的坚定不移的爱,此时的呼吸感受应紧密与节奏律动保持一致,短促有力的内在呼吸与夸张紧凑的外在呼吸表现相互配合,达到严肃、坚定的舞台表现效果。类似这样的呼吸体验在进行曲、舞曲、花腔作品、板腔体“紧打慢唱”部分等风格的作品中都可得到体现。这其中要求表演者内在呼吸感受的呼吸密度感与节奏感受能力要极为准确,才能产生完整且冲击力强、带动感十足的快节奏感受。
(谱例4)
3.特殊型乐句
所谓特殊型乐句,极为常规作品中不常出现的呼吸原则,例如戏曲中常出现的倒板、反板等,很多抢在节奏连接点之间的呼吸节点也会成为唱段的特点所在。这样特殊型的呼吸感受是建立在音乐的特殊表现力之上的,同样要求表演者在外在呼吸感受上将所谓“断连”的板眼效果融入到肢体表演当中,更直观的表达板眼的抑扬顿挫给观众带来的审美享受。
三、总结
在中国声乐作品的舞台表演中,无时不体现着呼吸的重要性,这其中涉及到了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区别、不同音乐结构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音乐类别之间的区别,不同的呼吸速度与呼吸力度时刻影响着表演者对作品表现的准确度,也左右着肢体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合理性。看起来复杂多变的呼吸要求,其实都在遵循着符合音乐形象的原则,是内在感受与外在表现的有机结合,有了合理的呼吸安排,会使自身的舞台表现更加细腻和复合音乐形象,也使音乐与自身、自身与观众之间产生艺术和审美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裴引引.高校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
[2]向昱霖.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北方音乐,2020.
[3]崔欣阳,虎翼.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J].音乐生活,2021.
作者简介:梁璐(1993—),女,汉族,助教,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