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菁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610043
摘要:在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既是高考考察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对于高中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要求非常讲究,教师要在教会学生文言知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文言文中领悟古人的智慧。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引言: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师更为重视对文言文考点,如文言字词的翻译等的讲解,往往忽略了对文言文里面所蕴含的古人的智慧,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体会到文言文之美,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下面便来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筑牢文言之基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阶段,如果连最基本的文言词汇都不认识的话,读懂一篇文言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文言基础的教学,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教学。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给学生打下牢固的文言基础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课文,标记出不理解含义的文言的字词,这时候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学生这些不认识的字词的解释,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推断这个字词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字词有更深的印象,文言基础也得以打下。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六课《鸿门宴》的教学中,这一篇文章篇幅较长,而且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较多,但故事情节明显,学生容易推断文言字词含义。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秦时与臣游中‘游’字的含义?”,高一的学生大都不懂“游”字表结交的意思,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结合上下文来猜,教师可以说“上文提到了刘邦问张良是怎么有交情的,由此我们可以猜猜‘游’的意思。”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去猜,学生很自然的可以猜出答案,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游”字的理解。
二、讲述文章背景
在语文文章的学习中,不可或缺地就是对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即作者背景的分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地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文言文进行讲解,而是要给学生讲述关于这篇文言文的背景知识。而且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对于作者的介绍非常重要,有许多的文言文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人,对于作者的介绍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其他的文言文;除此之外,学生了解文言文作者也是极有好处的,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学生从古代文人身上汲取积极乐观的力量。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先给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左丘明,“左丘明是春秋末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接着给学生介绍本篇文章的背景“秦、晋围郑,郑国危险排烛之武去说服秦国”,这也反映了“春秋争霸,国与国之间互相争斗的时代背景”,在学生了解背景后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也更加容易,学生也更能感受到烛之武的机智勇敢,从而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三、体会文言之美
除了学习文言文知识,理解文言文含义之外,教师还应该要教会学生去体会文言文这种简洁、含蓄的文字的美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里的文言文往往都是名篇名作,这些文章无论是在行文结构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体现着文言的美感,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文言文的美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美的感知能加深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感悟这篇文章之中的文言之美,如“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一段描述了荆轲出发之际,人们给他送行的片段,以悲凉萧瑟之景衬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之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壮之美。
四、深挖文言智慧
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若是只学到了文言文中词汇,未学到其中的智慧,便毫无意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灌输古人的智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也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未来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地弘扬发展文言文。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打下文言文基础,提高学生关于我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具有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祝红宾.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探究——以《鸿门宴》为例[J].七彩语文,2021(16):30-32.
[2]范娟娟.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改进的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80.
[3]于淼.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幻画报,2020(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