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周洁
[导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推动名著阅读的板块上作了调整,凸显出“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周洁
        江门市陈白沙中学  广东江门  529000
        [内容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推动名著阅读的板块上作了调整,凸显出“名著导读”的重要性。要做好“名著导读”,则要重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阅读,并自觉地完成整本书阅读。基于此,本论文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问题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名著导读”问题设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名著导读; 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

        近年来,尽管各地“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轰轰烈烈地开展并不断地推进,但阅读的效果却不尽理想。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有效性缺失,有很强的功利性,应付考试,不求读得透,只求考得高,名著阅读碎片化,学生起早贪黑搞突击,背知识点。
        针对这种现象,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提出统编教材在阅读教学上实施“三位一体”,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每册课本编排两个“名著导读”模块,努力做到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1]
        自此,各地对“名著导读”的重视度逐渐提升。顾名思义,“名著导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名著时进行引导。那如何引导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呢?冯善亮老师提出了名著导读高效化的四点策略:一是教师自己要先读作品,并且要强化“名著导读”课程化的意识,把“名著导读”纳入学期计划之中;二是以兴趣为先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三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举办多样化的分享活动;四是要避免大量概念化的、抽象的读书策略指导,使学生回归到阅读本身。[2]
        接下来,我就以探索《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的有效实施路径来谈谈问题设计对于名著导读课的意义和必要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课程视角下的一种学习模式,所有的课程学习都应该是从问题出发的,因此,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需要问题设计。“主问题”这一概念是余映潮老师首创的,他认为所谓主问题就是能从整体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的重要问题。[3]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既与第一单元的新闻专题形成呼应,又是对新闻知识的深化。要让学生清楚地把握作品熟悉的事实,利用序言、目录迅速地弄清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发现线索,弄清作者的态度和由此获得的启迪是导读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何让学生既能完成任务又不乏阅读兴趣,是这节课的设计重点。笔者通过“情景导读、目录三读、延伸阅读”三个板块来探秘、采访红色中国,最后理解红色思想。教学重点是“三读目录”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在每个学习活动中,由一个“主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阅读。在第一个学习活动中,我提出“斯诺的采访路线是如何规划的?”这个问题,同时借助图表,指导学生浏览作品目录,划出作者的行进路线,从而帮助学生走进作品,寻找揭谜之匙。沿着这条线路往前走,斯诺看到了什么人什么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带领学生开展第二个学习活动。我提出“你心中的红色英雄是谁,他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再读目录,选读喜爱的人物,制作红星卡片,通过开展独学群学、展示交流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选读、跳读以及批注,了解人物的个性魅力,分享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拜别心中的红色英雄,我向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能承受各种苦难坚守在红军里?”在第三个学习活动中,我指导学生通过三读目录,勾画“红”与“白”两种社会环境。

同时借助老师的知识链接,进行选读,对“红白阵营”的思想,开展红色论坛,理解红色思想。让学生再一次分享独特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上的“问题”或“话题”、“活动”,在课文阅读教学上表现出共同的特点——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它能覆盖众多的细碎问题,在课堂活动上也表现出共同的特点——都能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所以,主问题的设计是对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一种创新。”[4]
        “问题设计”这一概念产生于“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问题教学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最高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结构下,对话设计等是关键。”[5]问题设计就是一种对话设计,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对话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例的探索,我认为做好问题设计在“名著导读”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落实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6]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设计恰当的问题,激起思维的火花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组织合作探究,有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即“对话”,突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有助于消除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经验之间的隔膜。名著阅读的最终目标是完成整本书阅读,而这有赖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面对一本艰深的名著时,学生往往感到漫无边际,难以把握所有内容,由此产生畏难心理。譬如《红星照耀中国》里面时代隔阂、红白思想对垒的艰深都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设计的问题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经典名著的内容转化为知识系统进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消除隔阂。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名著导读”中所设计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中不乏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问题设计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形成上,它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7]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名著导读只是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中的一环,而问题设计则是实现名著阅读的重要过程,这也体现了倪岗老师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的导读策略、自读与共读策略、具体文类的阅读策略和活动组织策略等等。[8]她指出语文教学的中心应由“教教材”转向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可以媲美课堂教学,甚至更为重要,这与本文论点重视问题设计的名著导读课的目标也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 2016 年第 36 期.
[2]冯善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变化与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第5 期.
[3]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7 期.
[4][7]欧阳帆:初中“名著导读”问题设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20,6.
[5][苏]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王义高,赵玮,毕淑芝译)[M],南昌:江西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8]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