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华
四川省成都石室白马中学 四川 成都 610047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课程改革强调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初浅看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生物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概念教学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理念缺失、教学功利等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陈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形成“注入式”或“说文解字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概念教学可以运用好概念图。概念图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生物学概念学习的策略,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可以为中学生物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促进生物学概念构建这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策略和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必然趋势之一。高中生物学知识大到生物圈,小到分子,有现象有本质,有结构有功能,有过程有结果,有实验有理论,有内因有外因,有正常生理有异常生理,……知识零碎,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但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都有一定的结构,并处于一定的体系之中,因而对于概念图的学习,既有助于知识本身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利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知识。 搞好了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基础知识素养。
二、充分运用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直观认识、理解能力
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新课标的考试大纲也对高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理解能力;(二)、实验与探究能力;(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四)、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实验与探究能力倡导探究性,这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高中生物实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另一种是验证性实验。由于探究性实验能体现探究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成为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属于由已知领域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验证性实验一般是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实验证实实验的结果,是以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结果大多有三种可能性,“变量促进结果,变量抑制结果,变量与结果无关”,或“全肯定全否定,一肯定一否定”等。
三、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还应培养学生的课堂观察实践能力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不断修正:“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观察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生存状态等方面。
四、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还应注意课堂评价的策略
教学策略评价标准应体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促进学生“爱学”,即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
评价目标是教师的激励性教学策略的实践。
评价要关注的问题是:有效地激励、启发、保护学生学习动力。
评价的标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由兴趣――爱好――理性的发展。
评价的内容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兴趣发生转移,得以发展。
(二)是,培养学生“会学”,即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
评价目标是教师的自主性教学策略的实践。
评价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形成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评价标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自主构建。
(三)是,激励学生“善学”,即学习的创新性。
评价目标是教师的探究性学习策略的教学实践。
评价关注的问题是:依托教学内容,运用有效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评价的标准是:学生善于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
总之: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一定是一名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培养探微[J].柏刚.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