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对策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冯健新1,王钰2*,王旌宇1
[导读]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内容更新速度快,载体形式复杂多样,
        冯健新1,王钰2*,王旌宇1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威海荣成,264300;临朐弥水现代学校,潍坊临朐县,262600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内容更新速度快,载体形式复杂多样,传播速度瞬息万变,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力,涵养有知识文化、有鉴别能力、有组织纪律的新青年,有助于稳固风清气正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管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比高达26.9%,20-29岁人群占比21.5%,远远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引导庞大的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观念,形成有效的风险规避意识,是推进国家育人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需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视程度,多途径、多角度规避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规避,确保学生能自觉自律获取网络资源。
        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交互,资源共享成为网络发展趋势,媒体融合作为媒介领域的新发展,在价值观影响方面传递更为迅速、互动更为自由,效果更多面,尤其短视频的兴起,更能满足大众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受主客体影响,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抢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需要把握、适应媒体融合趋势,深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建立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反馈体系,及时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范畴
        国外学者将媒体融合归纳为五种形态并在其性质上定义为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一种联盟(秦垒,2018)。狭义层面的媒体融合,就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媒介形态借助科技进行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或多种新的媒介形态(徐沁,2009);广义层面的媒体融合,包括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在内的一切媒介在其相关要素上进行结合、融合,在其媒介形态、传播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出现一种或多种新的传播媒介或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媒介之间呈现交互、共融,互通,共享的趋势。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全员媒体也成为媒体融合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必要过程。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媒体融合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综合结果,其承载的价值观念、知识信息也由此呈现直观性、复杂化、多样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根本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在课堂中汲取新知识,感受新思想,不断形成自身价值观念,随着国家发展,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总体形式稳定。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不良宗教思想的传播等,严重侵害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由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塑造起不良引导作用的因子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因素。
        二、媒体融合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研究
        (一)网络媒体平台繁多,同质化信息覆盖网络时间
        陈汇川研究认为网络开放性、多元化、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环境构成了风险(陈汇川,2018)。高校作为相对密闭性的空间,是学生集中学习的场所,同时学生群体交互作用,人际沟通、同学交流存在一定的重合,当前高校虽然有“学习强国 ”“人民日报”““,”易班”,”“学习通”“,”到梦空间”等聚合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资讯学习平台,但是学生在“抖音”“快手”“小红书”“斗鱼”等直播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的时间较多。大量直播平台聚合了短暂消费性的娱乐信息,拜金主义、攀比消费、低俗文化等充斥,甚至有诈骗性的消息经由直播平台大肆传播,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
        (二)西方资本思想渗透,虚无性思想导致信仰危机
        高校凝聚大量具有远见卓识的教书育人者,是思想文化交流沟通的前沿阵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我国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多方面影响。

首先,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为大学生的哲学价值理念提供了新奇的视角与思路,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前沿领域的成果,也不断推动高校学生汲取新知识,拓展专业视角,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但是,思想文化的交流中也涌现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分,甚至有敌对势力及不法分子借此进行文化传播,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塑造。
        (三)社会转型时期挑战,大时代背景学生观念模糊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的思想蠢蠢欲动,成为思想文化领域需深度防范的不良因子。
        这些因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以多样的形式逐渐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当前大学生为00后居多,他们家庭条件普遍优渥,家庭教育及成长环境等影响使得青年大学生容易认同并践行其中的价值观念,在人生目标上持以无所谓的态度,在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在吃苦奉献上好逸恶劳,在金钱观念上拜金攀比。社会转型过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提出了重要的考验,政治、经济、社会也对高校意识形态构成一定的显性、隐性风险影响,网络形式更让这些风险影响扩大化。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措施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管控离不开教师主体的内容创新及形式创新,但是提升学生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及主体参与性能够保护学生从风险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屏蔽者,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一)学生主体参与,构建主流媒体阵地
        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是进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媒体社团,广播站、电台、编辑部、摄影学生组织、通讯社等进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生网络信息传播基调培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文化内容创作,扩大学生媒体传播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积极创作的过程中形成弘扬主旋律的效应。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助于让大学生感受时代特征,培养爱国情怀,厚植民族精神,在伟大文化支撑下的青年大学生更能形成有效鉴别能力,主动摒弃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网络不良思想,促使利用媒体汲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推动大学生潜移默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
        (三)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意识
        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管控离不开国家的有效管理,更离不开主体参与者的监督,学校在学生网络媒体使用的过程中,形成有效及时的反馈体系能够有效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渲染。以学生个体为监督出发点,以班级学生干部为表率,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自我监督体系,能够有效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监督不良言论,形成自下而上的媒体监管机制,也有助于学校掌握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防患于未然,维护网络安全。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4-2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2015-01-19.
        [3] 徐沁. 2009,媒介融合论 :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 秦垒. 2018,媒体融合背景下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 以安徽省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5]朱凯歌,杨露. 2019,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及防范化解路径探究——基于媒体融合境遇审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76(4):63-66.
        [6]陈汇川. 2018 ,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分析与管控机制探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9(4):1-3,14.
        作者简介:冯健新,女, 1992.09,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通讯作者:王钰,女,1981.11,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基金项目:威海海洋职业学院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20YB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