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封培刚
[导读]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封培刚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江龙镇龙潭小学    561205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重视了乡村教师这一关键因素。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重申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具体政策,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发展机会。这些政策的出台从制度上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更为紧迫的是,乡村教师自身角色理解作为一种内生要素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变革。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学全科教师;重新定位
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着传统行业的快速革新,而且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强调: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加快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积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将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
        从2012年开始到2018年,我国多部门相继发布了一些政策文件,其核心内容都是要求乡村教育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升本土化教师的培养能力,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小学全科教师,并且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努力向乡村地区输送出更多的高素质全科教师。可见,从政策方针的角度来看,全科教师是有效解决乡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乡村小学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资源配置能力较差、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弱和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全科教师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应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乡村小学全科教师,提升其在政策角度中的应急性。
二、对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随着智能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社会生产力变革与形态转型,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亟需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注重学习者应对未来社会生活、职业挑战的高阶思维与素养培养。同时智能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深度应用也会引发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等的转变,推动教育主体观、教育交往观、知识观等的转变,助力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与重塑。这些变化将引发教师未来职业分工与定位的重构,促逼教师角色的转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一是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的转变与发展视角探讨教师角色的变化;二是从教师所承担的学习服务提供者视角分析教师的角色定位;三是从技术应用视角下所引发的教师教育教学分工转变,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隐私安全等层面来探讨教师角色的转变;四是主体属性层面,基于教师个体发展、专业属性、群体特征等来探讨教师角色的转型。基于对以上四个维度的视角,结合智能时代下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的发展与演变,梳理未来教师角色转型的具体指向。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一)智慧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智慧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模式如何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呢?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不断探索与实践。任何一种新兴教育理念的根本目都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而教师一直以来也承担着同样的责任,是理念推进过程中的“开拓者”,如果没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理念几乎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到实地。因此,智慧教师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深刻地理解和实践教育的真谛。

教师对智慧教育理念的践行,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对智慧教育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其问题与不足,并不断改进,使智慧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简而言之,在智慧教育模式中,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对智慧教育的驾驭能力,其次还应该具有发现智慧教育的不足并不断将其完善的能力。
        (二)小学全科教师必须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主要凸显出了三个问题,即人的问题、地的问题和钱的问题,而最根本问题便是人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保证人口质量并提升人口数量,针对人口质量的提升问题,其根本对策就是要吸引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乡村人才,而小学全科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其应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并且要留住每一个学生,留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学生,从长远上来看可能是留住了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乡村,全科教师应凭借自身过硬的综合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新型的职业农民,解决了人的问题便是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
        (三)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能够扎根乡
        土社会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情怀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乡村教育情怀集中反映了乡村教师对乡村生活的内在认同,对乡村教育意义的一种坚守。作为一种情感支撑,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空间,而且是一种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空间。乡村教育情怀作为精神动力点化了教师的专业生活。这种点化使得乡村教师将自己融入乡村生活,去全身心的感受乡村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真正将教育实践跟乡村的文化政治生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得不再从任务的阶段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而是将职业生命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这种融入是乡村教师个体意义全面释放,使得教师跟乡村土地连接在一起。这种对土地的热爱,才能让乡村教师获得一种根性的力量,才能避免城市化倾入过程中带来的迷茫与焦躁。因此,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成为文化政治工作者前提条件。
        (四)井井有条的管理能力
        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作为几十个孩子的管理者,要想全面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哪一项都应通晓兼顾;保育和教育工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务安排、课间游戏、日常生活等事项的安排设计,应通盘考虑,井井有条;教学内容、配合活动要清晰明确,执行过程中要跟踪问效,随机微调,力求最佳教育效果。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体现在拟订教育计划、创设教育环境、确定班级目标、培树良好班风、建立班级常规、整肃教学纪律等方方面面,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吸取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紧跟时代发展。
结束语
        总之,无论是在专业定位的角色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专业实践中,乡村教师都游离在乡村生活之外成为一种点缀。这种游离的生活状态,不仅仅直接体现为乡村教师的职业流动,同时也无法推动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很难让乡村学校跟乡村政治、文化生活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这种游离,使得乡村学校的“孤岛”效应更加明显。长此下去,乡村学校办学不仅仅出现人才流失,而且跟乡村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乡村学校很难获得一种内生的动力实现在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磊,黄玮,刘锡锋,陆建恩,徐振邦.全人教育视角下专业课程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J].科技风,2019(36):23-24.
[2]曲文静.“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S1):105-108.
[3]任静娴.浅论听课反思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当代家庭教育,2019(36):30.
[4]马建军,乜勇.学习科学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分析[J].数字教育,2019,5(06):47-50.
[5]毛帅.新媒体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