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明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情况。方法:自行编制问卷结合深度访谈,获取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预防应用能力的一般信息,了解大学生对性的认识和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一般状况。结果: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危险因素知晓率不高;对性的观念较开放;男男同性性行为存在且有扩大趋势。结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欠佳,需继续加强预防普及工作,其性观念开放且存在误区,需家校合作正面引导。
[关键词]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有研究数据表明,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0%以上为15-24岁的青少年。在中国,青少年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也在上升。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宽松的校园环境加上自身对性的好奇与探索,使其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性的基本安全防范意识,这使得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成为艾滋病传播的对象。对大学生进行艾 滋病健康教育,使其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改善其态度、进而约束其行为,是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一般状况,尝试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信息支持。
一、在校大学生实施艾滋病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情况,以发现艾滋病防控健康教育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以《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AIDS态度问卷(AAS)为基础编制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艾滋病相关知识、个人针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及对疾病的应对措施。对近80名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获取学生对大学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见、建议并了解“男男同性恋”者一般状况。 (一)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情况。
1.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情况
国家艾滋病预防控制办公室制定的《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指标体系》中规定8条大众需要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简称“国八条”)是指被调查者正确回答6个及以上问题人数与本调查者数的百分比。《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高校学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应达90%以上。调查发现学生对“国八条”的总体知晓率为80%,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其中对血液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90%以上);性传播途径及艾滋病其它常规知识知晓率较低(75%以下)。
2.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因素了解情况
调研发现学生对“拥有多名性伴侣会增加HIV的感染机会”“男男同性行为HIV感染率高于异性性行为”“患淋病、梅毒等性病会增加HIV感染率”类似与性传播途径相关的问题正确回答率较低,仅有34.5%、32.7%和44.2%;对“吸毒是导致艾滋病的重要原因”知晓率为68.6%。91.6%的人认为“避孕套可以预防艾滋病”,70%的人表示“接受避孕套并愿意使用避孕套”,5.3%的人认为避孕套对预防艾滋病无效,11%的人认为口服避孕药对预防艾滋病有效。
(二)在校大学生性观念情况
通过进一步调研发现,89.1%的在校大学生对校外有交易的性行为持不认可态度;但随着性开放思潮的影响,56%的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行为持认可态度,持中立态度的为18.8%,而认为无所谓的有25.2%。据了解,目前七成在校大学生有过恋爱对象,其中15%左右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经常更换男女朋友的有20%左右,承认发生过校外交易性行为的有8%左右,在发生过的性行为的男性中,有过与男性性伴性行为的占5%。
二、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欠佳,需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流动人口、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90%以上。此次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与上述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仅血液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达90%以上,性传播途径及其他途径知晓率较低(75%以下)。说明大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教育不够深入,虽然经典的血液、性等传播途径已有了解,但由于缺乏更为系统深入的健康教育,学生对于经典途径之外的其他传播途径了解尚浅或对某些传播方式存在认识误区。对艾滋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和危险行为的了解程度来看,学生对吸毒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多名性伴侣行为对感染艾滋病的影响了解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需要在核心知识教育内容中纳入以上知识点。因避孕套的使用在以性为主的传播途径中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宣传,纠正错误认识。
(二)在校大学生性观念开放且存在误区,需家校合作正面引导
大学生恋爱需要强烈且积极,频繁更换恋爱对象,对性行为认识开放,性道德感缺失,缺乏性行为的防护意识及防护措施,势必会增加其艾滋病感染的可能性。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潜在的艾滋病感染高发群体。家庭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而约有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在家庭中与父母从未谈及恋爱、性等话题,这与我国国情及传统的思想观念有关。因此,学校有责任联系家庭,建立有效的家校监督机制,将艾滋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推广到家,发动家庭发挥在监管、教育中应起的作用。推进学生安全性教育,加强性道德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Z].2017.
[2]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Z].2006.
[3]卫生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Z].20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Z].2011.
[5]马迎华.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5-10.
作者:杜文明(2001.3-),男,汉族,山东协和学院,口腔医学专业。
指导教师:赵亮 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