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中求“实”——基于召唤结构理论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宓志晓
[导读]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古典诗词的教学应当基于召唤结构的要求

        宓志晓
        浙江省丽水市伯温中学 浙江 丽水 323900
        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古典诗词的教学应当基于召唤结构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本文以基于召唤结构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为目的,强调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诵读、品悟字词、意象和意境等多重方法的实施,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去体悟诗歌并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从而将读者与诗词的文本进行更好的连接,让诗词的意蕴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召唤结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一、召唤结构理论的概念解释
        召唤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于文学意义"不确定"与"空白"相互组合起来构成的文学结构,也可说就是"召唤结构",它指的是一种召唤一个文学读者将自己在一篇文学作品中所可能蕴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身的某种实践生活经历及对于现实世界的某种认识进行相互联系。这样,有限的语言文字就已经具备了某种意义上所产生的无穷无限可能。
        根据伊瑟尔的说法,一部作品中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之处愈多,读者便有机会更加深入地直接参与到它的审美价值及其重新创造中。这些"不确定点"、"空白"之处就形成了对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二、召唤结构对古典诗词阅读的重要意义
        朱立元先生认为,所有这些“空白”、“空缺”等否定因素,就组成文学文本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从此理论可以看出,每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等待着读者去参与完成的一个未完成的存在。这有点类似于中国文论里面的“委婉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他们都特别强调读者的地位与作用。因此体现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把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的基点,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由于中国的儒道思想已然融入血脉,含蓄的审美心理也贯彻于方方面面,中国的经典诗词自然难免以含蓄藏情,以空白隐意。以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为例,当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多读几遍,即可体会。“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短短四句看似描绘一派江南美景,实则在言语中留有诸多空白,藏有诸多情意。
        一、召唤结构下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寻找诗词“空白” 激发学习主动
        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词义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赋予诗词存在空白的可能,可以强调从诗词的诵读、语言、意境、情理、意象中寻找诗词的空白,教师对留有空白的诗词进行引导。寻找诗词的空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诗词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融入到诗词所创设的诗境之中,品悟诗词的意蕴,感受诗歌中的空白蕴含的无尽诗意。


        1.诵读诗词 感悟“空白”
        朗读以及诵读是诗词鉴赏中重要方法,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自我感受和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诗词的具体特性来选取朗读和诵读的方法。
        首先,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形成自我对诗词的见解和认识,这是无声的阅读所代替不了,古典诗词带有音韵美和节奏感,在声音的促进下,学生能够很容易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其次,在诵读中学生在意境朦胧感的带动下感悟诗歌,发掘诗歌的空白,发挥想象填补空白,进而读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蕴。诗歌的空白处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因此,在诵读中寻找诗歌的空白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最后,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从诗词语言中读出诗词的空白,在诵读中将所感所悟填入诗词的空白中。例如,苏轼的《定风波》字里行间渗透出词人不悲于被贬谪的遭遇,而是始终对人生抱着乐观与豁达态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这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化作情感融入到词的朗读中去。教师要明确不同风格的作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从空白中补充自己对诗词的想象,加深对诗词的品悟感受。    
        2.品悟语言 发现“空白”
        古典诗词的语言极具精炼性而且诗词的内涵丰富。教师启发学生鉴赏和品悟诗词中重要字词的表达效果,是培养学生发现诗词的语言艺术美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品悟这些重点的字词时可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进行想象和联想,将品悟出的字词表达效果放到诗词的原句中去,品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3.了解意象 探究“空白”
        意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象,诗人在创作时对所选取的意象加入个人的主观情感,赋予意象独特的意义。诗美也是通过意象呈现出来,诗美无疑是诗意境之美,意象中有空白,诗美作为意象之美,其实也是空白之美。教师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意象入手,如杨花、子规、明月等,结合这些意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发掘诗歌的空白,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处,“子规”这意象,它的叫声凄凉,诗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在子规声声悲凉的叫声中不断加深。学生通过这些典型的意象义和想象中的意境,可以理解抽象的“愁心”它竟会跟随明月直到夜郎之西,本来没有任何上观情感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能够读懂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朋友”,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诗人的祈求,将诗人对行分析,能够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4.体会意境 探析“空白”
        意境,是“情”与“景”交互融合而成,即“景语皆情语”,在景与情相互交融中,诗词的意境逐渐显现。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扫,“枯藤老树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的九个意象单独来看,没有传达出太多的意蕴和情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语义连接的能力,将这些孤立的意像连接,因为“枯藤”老”鸦”等这些意象不是简单罗列出来,而是具有内在的融合和联系。诗词的意境具有模糊性和抽象特点,学生在诗词连接的意象“空白”中加入想象和联想可以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的空白通过学生的想象、补充可以将这幅凄凉的秋景意境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正是由意象连接处存在着空白,我们对诗词意境的探究时就要找寻这些空白的联系点,在意境的空白里感受诗词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