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国胜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八甲口中学 148104
【摘要】“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特定对象的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表现出来的放射性结构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实践证明:利用手绘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能够极大地提高预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把思维导图引入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必备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互助合作等优秀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关键能力。这与新时期倡导的“核心素养”理念极为契合,研究应用者很多(1)。但笔者发现,在课前预习环节,思维导图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提出“利用手绘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这一课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一,提高认识。首先,思维导图用彩笔和A4纸等简单的作图工具即可完成,其构图过程与人们的认知过程相一致,简单易学。其次,思维导图把文字和图象相结合,层层发散,能使枯燥的、单一的预习变得有趣和多样化。再次,思维导图可以将知识和技能串联成网,将知识的内在逻辑在头脑中“折叠”或“打开”,便于理解和记忆。所以,利用手绘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可行的、有趣的、有效的。
第二,找准定位。思维导图的成图过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自学为主——构思初绘思维导图,主要在课外和课堂前十分钟导入环节进行;课上互学为主——修改拓展思维导图,主要在课上小组合作环节进行;课后展学为主——完善美化思维导图,主要在课堂后十分钟小结环节和课外进行。三次构图是层层递进、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在课前预习中,思维导图定位在初始阶段,要求不宜过高。
第三,训练策略。先把本来是以在课外为主的预习全部搬上课堂进行专门训练,比较成熟时再予以调整。分三个阶段:
1.初期:教师示范构建思维导图进行预习。侧重于“形式”——从宏观上了解构建思维导图的主体框架过程。比如,在教学“分式的乘除”这节课时,我和学生一起进行预习。
一边作图,一边说明:本节学习内容是“分式的乘除”,作为中央主题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分数的乘除”可以与之类比,所以设置为并列的对比主题。“相关知识”作为一个次主题,其下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两个分支,是学习新知必须复习巩固的旧知。分式的乘法、除法、乘方是本节学习的新知,是三个重要的次主题,且乘除法还可以向下发散为法则、类型等分支。(设计如图)
通过这样的几次示范讲评后,学生就知道如何构建思维导图的主体框架了。另外还要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线条、不同图形、不同字体、不同色彩区分层级,突出显示主题及重难点,使作品有美感、有个性 ;如果哪一小节自己不理解或者有困惑,可以在关键词附近用彩笔标注;还要预留以后修改、补充添加分支或内容的空间。
2.中期:学生合作构建思维导图进行预习。侧重于“内容”——从微观上了解要把哪些内容放到思维导图中,放到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比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节课前,经过小组讨论认为:可以把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为与中央主题并列的主题,因为它们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把“描点法”作为一个次主题,因为它是学习新知需要的必备技能。把K>0与K<0作为两个重要分支放在显眼位置,这是重点知识分类讨论。K>0与K<0下设分支:图象、图象特征、函数性质三个小分支并列,数形结合,极具直观性、形象性、对照性。预留“运用”作为分支次主题,为个体发挥,课堂拓展留下了空间。(设计如图)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基本掌握所谓“发散”思考的内容了。就是要关注与新主题可类比的、或者学习新知需要使用的旧知,要关注新知的发生和发展、重点和难点、分类和运用,要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产生的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要关注归纳积累典型数学模型等等。
3.成熟期:学生独立自主构建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放手让学生带着完成思维导图的任务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构建思维导图,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提高预习效率。
需要指出,所谓“成熟”的自主预习不是绝对的,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独立完成、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总之,思维导图一方面是预习的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是预习的一个有形成果。“利用手绘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的模式的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红.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华夏教师,201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