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各级公安机关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抓细抓实抓落地,巩固深化打击治理成效,更好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电信诈骗受害者的特征分析与预防第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电信诈骗;受害者的特征分析;预防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信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滋生土壤,电信诈骗正日益猖獗。电信诈骗主要表现形式为电话诈骗、短信诈骗和互联网诈骗,在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率逐年攀升,以年均20%-30%的速度迅速增长,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公安部数据显示,仅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可见电信网络诈骗依然呈现高发的严峻态势。与传统诈骗相比,电信诈骗具有诈骗方式多、涉案区域广、涉案金额大、侦破难度高等特点。诈骗中犯罪人与受害者存在非接触的双向互动过程,犯罪人要成功实施诈骗,需要受害者的“心理配合”,因此研究受害者的特征对于预防电信诈骗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信诈骗受害者的特征分析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考察客观特征与受害人被诈行为关系。从受害人性别来看,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如有研究认为男性受害者多于女性,相反地,还有研究认为女性遭受电信诈骗犯罪的概率比男性高,也有研究认为男性与女生被害概率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受害人所在地域看,地理区域因素与电信诈骗的被骗金额、被骗方式、资金转移通道均无显著相关,且受害人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特征明显。从受害人年龄特征看,受害人的被骗金额通常与被骗人的年龄成正比,而对于年龄特征在被害人群体的占比中,观点存在分歧。有学者根据被害人笔录的量化统计分析,指出19-40岁的年龄层在被害人中所占比重大,因为该年龄段群体社会资源占有多,也易于接触网络贷款与投资理财诈骗。但是其他学者则持不同观点,如有研究根据公安部抽样调查,分析得出中老年人被骗的比重较高。②考察受害人心理特征与其被诈行为关系。关于电信诈骗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分析,大致可归为两种路径。一种路径为“弱势-信任”模式,如认为电信诈骗案件中被害人的弱势心理是犯罪人获得被害人信任的重要原因,并据此心理向被害人传输虚假信息,达到被害人“自愿”转账付款的目的。该分析模式的优点是解释了犯罪人取得被害人信任的原因,但是对被害人本身的心理特征没有进行全面展开分析。另外一种路径为“趋利-避害”模式,这种研究路径认为电信诈骗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可以分为趋利心理和避害心理,并且针对相关心理进行预防对策的探究。如有研究指出,被害人存在趋利和避害心理需求,并且犯罪人在取得信任之后利用上述心理需求对被害人进行操纵,进而获得其财物。③考察受害人所处环境特征与其被诈行为关系。从社区环境特征因素来看,治安环境不好的社区居民、非全职工作者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被害人,居住在治安环境不佳的社区居民在电信诈骗人眼里更“好骗”,并且非全职工作者居家的时间更长,接到诈骗电话的概率也更大。④在近几年的高校诈骗案件中,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已从个体现象变为群体现象,大学生群体因其自身特点,极易受到电信诈骗。而高校易电信诈骗的原因之一就包括信息保管不当,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大学生群体更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二、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对策
2.1完善网络通信平台侦查技术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以网络通信平台为载体进行,而电子证据又具有容易被伪造、篡改或由于人为或技术条件的影响而出错的特点。因此提高网络通信侦查技术是侦查网络通信诈骗案件的核心和关键。侦查人员应当提高相应的技术操控能力,利用局域网地址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冒用性侦查网络上的可疑行为,对通信伪基站严厉打击破获,及时搜集保存电子证据,斩断犯罪“技术链”、“推广链”。
此外,侦查人员还应注重电子数据恢复能力的提高,尽可能有限度地将被篡改或删除的电子数据还原成原始数据,从而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相应信息与作案证据,为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2潜在犯罪被害人增强责任意识
广大潜在被害人应当有意识地主动关注各种有关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信息。目前,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宣传教育渠道广、手段多样、主体多元,以公安机关为主,联合通信、金融、教育、交通、社区基层组织等,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进社区,进村居,开展各种形式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社会公众提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信息,帮助其识别诈骗手法、提高防骗意识。广大的潜在被害人应当强化责任意识,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的今天,应当主动关注了解相关犯罪信息,提高防范意识和犯罪识别能力。
2.3高校融入电信网络安全教育
当前,国内大学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不够完善,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弱化了生活技能的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代大学培养的是有自我完善能力、有服务社会热情的人,这样全面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服务于社会。-方面,教师在编写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和教材时可以加入电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既有的教材基础上,在讲解互联网安全知识中融入电信网络安全教育,从而将防骗知识真正融入到新时代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
2.4建立健全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数据库
数据源的选择一般遵循两个标准。第一,数据源便于身份属性挖掘。比如在国际诈骗电话数据中,诈骗分子通常会将号码改成公安局的号码来实施公检法类的诈骗。所以国际诈骗电话中的主叫号码信息就体现了诈骗分子身份属性。又如诈骗分子发送的消息、语音类数据中往往会包含姓名、手机号和网站等身份属性信息。第二,数据源便于检查身份属性。比如通过分析用户之间的通信行为可推断二者是否为熟人关系,通过安全公司共享的号码标记数据可检查手机号码是否为诈骗电话等。
2.5增强异地侦查协作意识,促进警力跨区域合作
全国范围内的刑事侦查活动,其功能取决于构成要素的强弱和组合形式的完善程度。面对网络诈骗犯罪流动性大的特点,公安机关应规范异地侦查的协作机制,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与约束力,加大培养协助配合异地侦查的大局意识,意识到在跨区域犯罪案件中,一区域警力“单打独斗”无法实现警力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不利于案件的侦破。故应打破跨区域侦查时的沟通壁垒,持续推进警务合作区建设和需求密集地区“点”对“点”合作。合理分配当地警力资源,确保各地在最短时间内展开协查、配合调查取证、检验检测、鉴定等工作,为案件及时快速办理提供有力保障。面临跨境侦查的案件,在必要时与他国警方取得有效联系,促进警力跨境合作,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有效打击。
结束语
电信诈骗是新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形式,其诈骗手段多样、危害区域广泛,已成为影响人民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毒瘤”。电信诈骗中,犯罪分子通常编造虚假信息营造紧急氛围,利用受害者的紧张情绪实施诈骗。因此本研究从受害者视角出发提出了个体层面预防电信诈骗的策略,以期与社区预防和社会预防共同发挥作用,降低电信诈骗的受害率,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林.受众认知偏差对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启示[J].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21,31(01):27-31.
[2]王星,王立婷.让电信诈骗无处遁形[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09-17(007).
[3]王玉峰.我国电信诈骗犯罪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20.
[4]朱艾男.论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控[J].法制与社会,2020(06):78-80.
[5]戴路怡.针对老年群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防控体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孙亮(1982.1- ),男,汉族,四川什邡人,本科学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