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方法论视角下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原始意象分析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杨姗 陈怡
[导读] 原型研究法是当代文艺研究法的其中一种,在文艺美学方法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杨姗 陈怡
        新疆师范大学  830000
        摘要:原型研究法是当代文艺研究法的其中一种,在文艺美学方法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以透过文学现象表层去找寻其中蕴含的原始文化意向揭露其内在本质。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的多样化同时也象征了文化的多元化。本文以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其中之一——原型方法论为角度,对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酒文化、自然文化、英雄人物文化为对象来进行分析,透过长调民歌的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文化意象原型。

关键词:原型方法论;蒙古族;长调民歌;原始意象
一、原型方法论的发展
        在当代文艺美学研究法当中,原型研究是通过文学现象的表面来探索其中所包含的神话和古代记忆的原型,强调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引入非文学泛文化内容进行研究,注重的是作品与其他作品、艺术作品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联。起初,“原型”主要被用于哲学、神学和宗教,真正科学讨论和应用开始于人类学领域,其中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贡献最大,他的著作《金枝——巫术与宗教起源》奠定了人类学和原型研究法的基础。
        原型理论除了人类学这一理论源头之外,先驱者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他的文艺原型理论是他心理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对人格结构的分析,潜意识有两个层面:“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一般来说,原型理论不仅在文学、艺术研究的小角度上被打破,而且把文学、艺术研究放在了整个社会的人类文化领域,深化了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一系列提案,拓宽了文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胡经之 王岳川 《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0]
二、流淌在生命里的歌——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用勤劳和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汀·道”,其历史悠久、旋律优美、音域宽广、唱功独特,体现了草原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被称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音乐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没有固定的节拍和节奏循环规律,在歌词和旋律结合方面的特点是字少腔长,以抒情、叙事的内容为多;其织体主要包括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题材,展现出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日常生活与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蒙古族长调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蒙古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反应着蒙古文化的本质,是蒙古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标志性呈示,是草原游牧文明的典型代表。[ 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原始意象分析
1、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酒歌与酒文化
        蒙古族的酒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匈奴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掌握酿酒技术,根据其地理生态环境,创造出了独特的奶酒文化。原始蒙古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蒙古酒,蒙语称“萨林·阿拉黑”;第二种是酸马奶,蒙语称“扯戈”。蒙古族的酒文化大致可归纳两大部分,分别为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物质领域是指蒙古族酒独特的酿制方法,精神境界指的是悠扬的曲调以及一些关于酒的神话传说。
        蒙古的酒曲是一种宴会曲,在蒙语中被称为“乃林·道”,蒙古人在集体宴席会上必唱酒歌,主要是对美酒的描绘与赞美。蒙古族酒歌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规律、音域适中,没有花哨的“诺古拉”,可以独唱,也可以合奏,演唱的场合是在公众集会、盛大宴会、招待客人和亲朋好友的聚会上。优美动听的蒙古族酒歌源自于蒙古族独特的关于酒的神话传说以及民间奇闻趣事,蒙古族人民通过演唱酒歌,将物质享受与音乐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酒歌固有的教育功能对人民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向上的引导,具有欢乐和和谐的韵味,代表曲目例如科尔沁酒歌《金泉》、鄂尔多斯酒歌《六十个美好》等,通过这些优美的酒歌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独特悠久、富有韵味的酒文化原型。
2、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赞歌与自然文化
        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有雄伟的高原、广袤的平原、中原、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众多名胜古迹。丰富的自然景观也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文化,蒙古族人民历来崇尚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美好心态。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赞歌即体现出了对名山大川的与广阔草原的赞颂,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赞歌用蒙古语称为“玛克塔拉·道”,阿拉善盟民歌《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兴安盟民歌《绰尔河赞》,都体现出了对河流、大地的赞美和敬仰,其中《绰尔河赞》中歌词:“绰尔河,涓涓流水翻碧波,两岸百花在盛开,你赐予我们幸福快乐”,从中看出,人民把绰尔河比作母亲一般,感恩母亲赐予河水赐予生命,表现出蒙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草原文化也是蒙古文化的代表,反映出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辽阔富饶的阿拉善》是一首阿拉善蒙古人赞颂赖以生存的草原和河流的一首赞歌,音调高亢辽阔,体现出草原的广阔无垠,语言精炼、结构清晰、风格古朴简练、感情激越饱满,描绘出草原的广阔、牛羊成群,表现出对故乡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蒙古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在自然景观文化的原型下,蒙古族人民用长调歌曲充分将这些文化意象用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白庚胜 向云驹《流淌在生命里的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3、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颂歌与历史英雄文化
        蒙古族历史悠久,其历史英雄人物也有许多,比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科尔沁蒙古部落的始祖哈萨尔等。
        颂歌用蒙古语称为“图林·道”,蒙古语义为礼仪歌,与宫廷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演唱。在音乐体裁和风格上,它与古典民歌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演唱风格来看,其音色简单、长音平直,缺少一种装饰性的“诺古拉”,音乐风格庄严、典雅、宏伟。成吉思汗是蒙古人英雄的代表,“有一个古老东方故事让我来告诉你,有一个中国古代皇帝了不起,他威力不可一世,所向无敌,圣主成吉思汗,有文明有魄力有智慧异常英勇,他是人民心中的偶像”,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成吉思汗的敬仰,蒙古族人民采用歌唱的形式,以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英雄人物歌唱为原型,创造出了优美的赞歌。
四、结语
        在20世纪文艺研究各种理论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时代,原型理论的突出对整个20世纪西方文艺学研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深化了文学和艺术理论方面的一系列命题。对原型研究方法的宏观研究,与艺术发展的研究,以及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使人类能够揭开历史上埋藏的古代神话的原始形象。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产生到流传的各个阶段,从潜意识到意识,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通过民歌和文化结合研究之后,不仅仅局限于长调民歌的演唱方法、歌曲风格,而是要更深入了解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原型。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 王岳川.文艺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乌兰杰 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M].人民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4] 周青青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 勒内·格鲁塞 草原帝国(蓝琪译)[M].商务印书馆,1998
[6] 白庚胜 向云驹 流淌在生命里的歌[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7] 伍国栋 中国民族音乐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张劲盛 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文化演进与传承发展研究[J].内蒙古艺术,2018
[9]陈晓鹏 蒙古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以长调为例[J].音乐创作,2018
[10]张鑫 乌兰杰蒙古族长调民歌内容初[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