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莉
陆军步兵学院
摘要 大学语文是军队院校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它一方面教给学员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其未来任职需要,另一方面发挥语文学科“载道”特点,蕴含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而教员应在保持大学语文学科独立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策略融合思政教育。
关键词 优势;隐性;策略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习总书记2019年3月提出的思想教育理论改革创新标准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1]它是相对于显性思政教育而言的,意在用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方式使学员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军校大学语文是军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规定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同样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它对军队未来指挥官职业所需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渗透思政教育的载体。本文拟就从军校大学语文融入隐性思政教育的优势、路径与方法作出一些粗浅论述,以期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大学语文课程融入隐性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1.教化功能寓于语文学科历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人类社会始,就有了应生产生活之需的教育活动。每一时期的语文教育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古代的语文教育,主要通过四书五经等典范性文学作品进行教化功能。《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秦汉时期作品《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些可以看出古代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20世纪初我国现代语文教育诞生,而后又经历1913年、1938年、1943年几次变更,大一国文成为必修课,这一时期的教育依然为政治服务。从1949至今,被称为当代语文教育,开始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肩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比如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等都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古今语文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语文学科的先天优势。
2.课程性质和目标具有隐性教育功能。首先大学语文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身,而审美性、人文性,极易渗透到人情感,在不同类型作品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价值观的导向性,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也极大影响着学员基本素质的形成,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大学语文的情感价值目标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比如《诗经》《楚辞》的情感价值目标是体悟《采薇》《无衣》《国殇》中的家国情怀和《橘颂》中屈原高洁的人格精神,在育人目标上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易于增强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教育合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蕴含丰富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涵盖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较为广阔,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及典型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文化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影响学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军人崇高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操,引导他们吸取优秀思想内涵,完善人格修养,进而有效提升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比如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植于民族的文化经典,一个人的文化自信,根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家国情怀,大学语文文选部分内容大多具有家国情怀内涵,这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提及的。正如屈原“生既死兮魂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春”、陆游“一寸赤心惟报国”等仁人志士所为,他们都自觉地担负起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易于引导学员关照当代中国和平稳定,国富民安,激发学员的爱国情感,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社会责任,大学语文选文所处时代背景多属于内忧外患、几近国破家亡,国运日薄西山,这一波澜起伏的历史长河中的,多数爱国志士胸怀天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结合起来,引导学员增强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及使命感。人文精神,文学是人学,它关注的是人的心灵、尊严、价值等方面,而大学语文经典选篇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对于学员今后军旅生涯乃至人生,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借助军校大学语文渗透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聚焦课程内容,相机“切入”
课程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通过渗透、融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思政教育寓于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所学内容包括文学阅读、军事应用文写作、军事演讲三个单元,教员需要挖掘其中思政融入点,并将其渗透、熔铸于课堂教学中,使其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
首先文学阅读部分,以杜甫《羌村三首》为例。研读杜甫身世可知历经唐由盛而衰的时代背景,切入第一个思政点:增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年少立志,可切入第二个思政点:立志须高远。而后仕途不顺、颠沛流离仍忧国忧民,可切入第三个思政点:学会解压,学习其对理想的执着。对文本内容切入:爱国主义的情操,悲天悯人之心,兼济天下的意识等。其次军事应用文写作部分,如在机关公文讲解中切入国家安全与国防意识、规范意识、使命意识等,在常用事务文书中切入大局意思、爱国意识、职业操守等,在新闻写作切入创新意识、审美意识等。最后在军事演讲部分,在优秀演讲案例及学员演讲实践中切入生命感悟、社会责任、理性思维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适时“浸润”
对大学语文而言,自觉地将思政教育隐性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需要根据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结合学员学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施教,发挥学员主体性,达到寓思政教育于无形之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比如《燕歌行》可选择情景教学及问题教学法。易于理解的《无衣》可采用翻转课堂,完全放手让学员当教员,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军校学员管理模式和地方不同,教员可以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入他们编制管理优势,适当放权给学员,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参与成绩评定,参与课程任务分配,自主结成学习小组等等,提高课程灵活性,扩大学员自觉主动参与度,重视培养学员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精神,注重对学员的价值观引领,崇高人格的塑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三)延伸学习路径,覆盖“熏陶”
军校大学语文课主要锻炼学员“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得到强化训练,更多靠课余锻炼积累。大学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比较丰富,比如创意写作大赛、演讲比赛、朗诵大赛、诗词大会、戏剧表演等,将语文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生活、工作中,这些也是渗透思政教育的一个十分有效地载体,拓展了思政渗透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全课程、全员、全过程”的要求。鼓励学员参与并自觉拓展丰富军校文化生活相关活动。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创意写作比赛、诗词大会等;电脑高手可根据现有资源开设中队模拟连自己网页、红色论坛等栏目,运用相机拍摄学员成长轨迹,并主动发掘校园新闻;文字高手根据军校学习生活写小剧本,制作成微电影或者表演出来;根据教员布置的书单,写书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鼓励学员自主学习,及时反馈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性思维,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思想在不知不觉间转变。
(四)提升育者意识,自觉“渗透”
《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教员不仅具有授业解惑的职责,还有育人的职责,这就对大学语文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育人者要先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军校要注重加强对教员的培训,教员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才可能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自觉结合思政元素,无意识中向学员输入正确价值观。
其次教员发挥言传身教作用。教员本身就具有隐性教育的内容,教员要时刻注意发挥教师示范性作用,以高尚品德感染学员,才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最后教员要根据学科特点,正确认识课程思政,把握之间的度。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也不能完全上成思政课,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思政,选择合适时机融入思政教育。
总之新时代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要素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进。由于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亲缘关系,成为落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施静 张闵敏.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6
[3]第45次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4
[4]王雷.军校大学语文改革浅议[C].武汉:大学语文研究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武汉)”论文集,2015
[5]高晓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J].延边大学,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