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红红
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文言文课堂、诗词课堂和小说课堂阐述了构建“浪漫”又“智慧”的语文课堂的方式方法,文中有较为详细的案例分析。本文旨在摸索更合宜的语文课堂,并将“让人文与科技在语文的世界里交融从而创造出更精彩的语文课堂”作为吾辈语文老师的使命与追求。
关键词:浪漫;智慧;语文课堂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所向往的礼乐盛世,也是令无数后人怦然心动的教育场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希望自己能保持如此的情怀:语文和语文教学必须拥有浪漫的气质和追求。而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语文教学还应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让课堂更智能更多元。这样,语文的“浪漫”与“智慧”就可以相得益彰。
譬如“文言文”课堂,应该体现“言”与“文”的统一,且“文”要提高到一定的层次,以期照进学生的心灵。例如《逍遥游》中鲲鹏之于蜩、学鸠、斥鴳 ,冥灵、大椿之于朝菌、蟪蛄、彭祖,宋荣子、列子之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在眼界、胸怀、格局、境界上是较宽阔的。可庄子还是认为“鲲鹏”、“宋荣子”、“列子”犹有未树,犹有所待。何为?因为在庄子看来人的欲望越强烈,追求越高远,需要依赖与借助的外力就越多,那么人也就越不自由。
讲到这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看看如今的一些“成功人士”是怎么依赖外物的。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借助视音设备提供相关资源。在视听的震撼下,学生们会更加鲜明地意识到人是相对自由的,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与社会中的其他人构成社会关系。所以,人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而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很显然,这只是庄子的一个梦,一个在战乱无道的时代尝试灵魂自救的梦,也是很亲近每个个体的平民梦。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更深的认识,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线阅读鲍鹏山先生《风流去》里的相关文字。“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然而,梦终究会醒,会破,脱离国家与社会任凭个人精神遨游,或许救得了灵魂,但救不了世道。而在动荡时代危难关头,国家更需要的或许该是一个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志之士吧?到这里,老师就可以谈及“儒道”思想的分与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亦如“诗词”课堂,它应该是审美的、灵动的、真切的。拿蒋捷《虞美人·听雨》来说吧,这首词最美的就是品味这三幅图:温香软玉歌楼听雨图 、飘零孤寂客舟听雨图 、萧索枯寂僧庐听雨图。为了让诗歌里描绘的画面更直观更生动,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动图来呈现,在诗配图下,师生一起朗诵就会别有一番韵味。
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的参与热情更高。老师可以播放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诵读。“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是的,雨是有灵魂的,它的倾诉和情愫,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听、去看、去嗅、去闻、去舔。蒋捷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在雨声里,我和学生一起静听流年“偷换”:二十岁的时候,站在桥上看风景。三十岁的时候,站在楼上看风景。四十岁的时候,站在山上看风景。五十岁的时候,站在云上看风景。”( 林清玄,《在云上》 )晚年的蒋捷正是借“听雨”将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感慨和感悟倾泻而出。而对于“雨”对于人生或生活,学生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不妨让他们写出来,念出来,诵出来,最好用诗、词、散文或散文诗的体裁来表达。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另外开设一堂创作课,让同学当场创作,然后投影展示作品,学生上台诵读。相信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诗兴大发,整堂课也会诗意盎然。
再如“小说”课堂,它应该是严谨的、深刻的,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又走出故事。尹向东《需要秋天的人》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长命身份矛盾——他是城市里的农民,却被土地和城市同时忽视,所以他的性格里也充满矛盾——他既是敏感自卑的,又是自尊自强的。勤劳顾家爱子的他在工地上闪了腰后回农村养猪种菜只为能让家人吃上安全食物。可即便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再加上养猪必须收泔水,所以他又不得不在城市人嫌弃厌恶的目光里走进一家家餐馆的厨房提着泔水桶出来。为了躲他而尽力挤向墙角的那个女人的不善意的眼神让他的内心灰暗极了。他决定不再去拉泔水了,可不拉泔水他怎么养猪?后来,在为儿子买模拟题的新华书店里,他偶遇了一对母女。母亲的神态安详恬静,当女儿问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了,我们不需要秋天”时,这位母亲小声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秋天。你对面的叔叔,他就需要秋天。”小女孩微笑地看向长命,眼神里是长命许久未见过的崇敬。长命离开书店前,向母女俩严谨而和蔼地笑了笑,他心里终于明白了——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而他们需要。
这个故事可以师生一起讲述,也可以请同学来描述,在讲故事中,人物、环境和情节被慢慢带出来,而老师最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的就是这篇小说这个故事的主题和寓意。我上课时让四位同学上台写出他们所理解的小说主题,四面黑板上写满了四种独立的见解,虽有交叉,但重点和深度是不同的。而后我就把这四种见解列为ABCD四个选项,让底下的同学选出一个他们认为最恰当最完善的选项并说明理由。底下的同学兴致很高,通过生生互动,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读出了尹向东先生对“尊重关怀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呼唤,而还有一部分同学读出了“需要秋天的人”这个标题的更深层的含义,“秋天”象征收成、信念、使命、希望、理想和追求,缺乏自我认同和失去合理的自我定位的长命们需要找回自我的身份认同和追寻生活的意义价值。这需要他们帮助自己,是的,他们就是需要秋天的人,秋天就是他们需要的,不能忽视,不要逃避。就在走进故事与走出故事里,学生的情感、思想便在不知不觉间丰富起来。而这个时候,我会把准备好的音频——名家朗读的《需要秋天的人》播放出来,在静静的聆听中同学们走进了各自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生逢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生活多了更多的体验。语文教学也需充分融入科技元素,让人文与科技在语文的世界里交融从而创造出更精彩的语文课堂,这是当代语文老师的使命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