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生活教育的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金映彤
[导读] 在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全面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金映彤
        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幼儿园 浙江 江山 324100
        摘  要:在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全面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不只是单纯的被幼儿讲述书本知识,因为幼儿在这个阶段能吸收的知识有限,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目的与实际含义,以及幼儿园生活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教育;目的;含义;实践路径

引  言:
        我国的系统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教师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才能适应将来的学习发展。幼儿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是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内容,让幼儿拥有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幼儿园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幼儿的素质,提高幼儿的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幼儿在幼儿园中有一个美好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一、幼儿园生活教育的主要目的

(一)认清幼儿存在
        幼儿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与发育,同样的,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幼儿的生活质量,因此,幼儿应当享受健康的生活,在愉快的生活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爱护公用卫生习惯,了解行为规范,学习社交能力,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能够善于观察发现,这些都是幼儿应当学习并养成的习惯。

(二)了解幼儿生活
        幼儿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幼儿的一天又是如何度过的,这些都是幼儿教师需要了解的,只有当教师充分的了解了幼儿的生活,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让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发育。幼儿对于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要充分的做好引导工作,让幼儿可以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向上发展。教师要学会了解幼儿生活,在幼儿园的生活教育中,充实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与培养。

(三)衡量幼儿表现
1 自理能力表现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幼儿能否在生活中,照料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是一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其中包括幼儿自己脱穿衣服,整理衣物,独立完成进餐,自己洗手洗脸等等,生活的自理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自理能力的形成可以增强自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幼儿的性格塑造有很大的帮助。

2 学习品质表现
        幼儿的学习品质指的就是幼儿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状态,只有当幼儿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时,幼儿才愿意拿出学习态度进行学习,在幼儿教师上课时,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学活动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的,教师还要把教学融入到生活之中,实现生活教育。鼓励帮助幼儿进入学习状态,让幼儿的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3 健全人格表现
        健全的人格需要从小培养,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才能平稳情绪,用恰当的行为与人交往,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健全的人格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的,因此,在幼儿时期就需要开始培养健全人格,拥有健全人格的幼儿,一般就表现很好,比如,性格乐观,积极向上,容易接纳他人,善于帮助他人,也愿意分享,善解人意,这样的幼儿就是从小建立了健全人格,所以才能优秀的成长 [1]。

二、幼儿园生活教育的实践路径规划

(一)养成良好习惯
1 幼儿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要注意自己的礼貌用语与行为规范,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接送的时候,要让幼儿也用礼貌用语问候教师,然后帮助幼儿形成文明礼仪规范。2 在幼儿园举办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布置现场,告诉幼儿要爱惜活动道具,活动结束后,还要带领幼儿一起收拾现场,让幼儿有参与感,养成整理的习惯,在细节中培养幼儿的习惯。3 在幼儿进行多人活动时,比如三餐时间,幼儿教师要让幼儿进行排队,在用餐过后还要把餐具放到指定位置,要注意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放置餐具时也要轻拿轻放,锻炼幼儿的集体观念。4 中午的午睡时间,幼儿要自己整理衣物,自己进行穿脱,遇到困难及时找教师帮忙,要安静,不吵闹,不打扰别人。[2]

(二)结合生活实际
        幼儿园中的生活教育是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的教育方案,要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要让幼儿切身的感受到学习是来自生活的。生活教学可以有效的拉进师生距离,让幼儿信任教师,愿意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带领幼儿走进生活,收获更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教师的生活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之上,应当让幼儿真实的感受到,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室外活动,像是观察写生,让幼儿把看到的事物用画笔画下来,或者带领幼儿参观养老院,让幼儿的活力感染老人,给老人表演节目,帮老人打扫卫生,按摩捶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中华传统美德。教师还可以带着幼儿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用这样的方式让幼儿感受生活,建立认知,完善性格,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组织教学活动
        生活教育是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锻炼幼儿的认知,完善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方式。幼儿在这一时期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也决定了幼儿将来的成长发展,因此,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当中的重点教学目标。幼儿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幼儿包饺子,做饼干,让幼儿一边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改善幼儿挑食的现象。幼儿教师还可以组织趣味绘画课,让幼儿用画笔,用彩绳,用丝带或是毛球,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创新画作,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把幼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提升幼儿的思想品质,锻炼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更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建立,因此,在幼儿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幼儿了解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因为只有从小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才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学习生活发展,才能为将来打下基础。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应当通力合作,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在幼儿园为幼儿创设轻松学习氛围,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芙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1):168-169.

[2]宋婷.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分析[J].才智,2020(14):40.

[3]贾耀芳.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分析[J].儿童绘本,2020(09):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