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罗金珍
[导读]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罗金珍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六中学  366000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数学教材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跟随教师的引导,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实施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迅猛期,学生的思维方法也在迅速的发展,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可以帮助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的活动,引导学生慢慢学会自主的思考问题,运用已知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思维导图就是把学生的思维进行创新和发散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的教材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创建,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思维方式进行发散,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思维导图的产生和分类
        1. 思维导图的产生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的,它是以发散思维为基础进行的图文结合的笔记方法。起初主要是用来解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障碍,之后逐渐被各个领域采用,用来提高个人或者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思维导图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思维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记忆水平,改变人们的思维禁锢。思维导图最初是图文结合的形式的笔记形象出现的,它强调对人的大脑的开发与运用。主要是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段、图像、图形以及符号等,把枯燥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让人们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方便人们进行记忆。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其实也是人们大脑的享受过程,它通常是将一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让人们联想与之相关的所有的知识点,运用各种形式的图像或者曲线进行记录,逐渐的进行知识点的深入,逐层的进行展开,让人们形成一幅完整的知识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左右配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扩展。
         2.思维导图的分类
          思维导图定义图、思维地图、心智图。定义图一般是以各种理论定义为基础展开,形成从上而下的,具有严密清晰的体系的知识网状图,主要在教学活动中被运用。思维地图是由一个中心点,由它发散出各个子级以及次子级等。心智图是在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中添加各种简单的图像形式,使图形和语言结合,让知识体系变得灵活起来。以下将会对相关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初中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灵活的思维和完整的人格品质。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重视对学生的个人品质的锻炼,把思维导图和学生的具体需要相结合,帮助学生和教师取得共同的前进。


         1.在自学中设计思维导图
         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堂,学生处在被动地位,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被动的学习,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运用自学的形式,提高自学的意识。所以教师在对思维导图进行设计时,需要尽量的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在思维导图课堂的开始,很多学生缺乏自学意识,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运用思维导图,对教材知识进行提前的预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学生们之间的互帮互助,提高班集体意识[1]。例如,教师在进行《角的比较》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学生进行任务分工,一起完成思维导图。在教师进行教学时,鼓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为大家讲解他们小组的思维导图,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与肯定和激励。
         2.在逐层深入中扩展思维导图
         学生们在刚开始接触思维导图时,难免会对思维导图产生一定的错误认识,并且数学教材知识上存在太多的重难点,学生进行自学时会产生困难,所以,在学生们展示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时,如果出现了问题,需要教师给与及时的纠正,对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们找到学习的漏洞,从而查漏补缺,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层为学生扩展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和完善,但是切不可将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的细节进行详细的展示,这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也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记忆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思维导图的主线确定下来,学生们围绕教师的思维主线进行逐层深入的知识点的补充,将思维导图变得有血有肉。例如在进行《圆》的章节教学时,教师将章节的中心“圆”进行确定,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圆的对称性、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内接正多边形等知识点的讲解和扩充,这样层层递进,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记忆。
         3.在师生互助中展现思维导图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动,在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指导着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扩充,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思维导图,为的就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倘若教师直接将思维导图展示到课堂上,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就丧失了思维导图的运用的实际意义,也就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让思维导图进行结合,采用游戏抢答的方法帮助学生将思维导图进行扩充,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自主的创建思维导图[2]。例如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本章的知识点三角函数的计算、三角函数的应用等进行罗列,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扩充,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助互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外,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的扩充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更加直接的看到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水平,清楚哪里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需要再次进行教学巩固。
结束语: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重视思维导图的实际意义,正确的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掌握,建设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找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莹.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107-108.
[2]赖爱群.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1):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