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军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语文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以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其实是不矛盾的,并且都同样重要。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掌握的所有的语言,思想品德教育,都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会使孩子的智力教育尽可能的得到早的开发家庭教育,对孩子是持久性的影响,在这一生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离不开家庭,走向社会也离不开父母,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解决家校合作管理的瓶颈,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大挑战。
一、家校合作管理瓶颈的成因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整整七个年头。七年来,一批一批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进入高校,走向社会,令我激动,让我欣慰。七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和甘甜;七年的不断探索,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协调学生的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合作的最优化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高中生,尤其是进入高三以来的高中生,绝大部分已成年,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事情家长已无法代替学生思考和做出选择,高考的学业压力再加上学生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因而在这一时期,学生很容易和家长产生冲突和矛盾,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反过来又对学校教育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对孩子产生失望的情绪,对家校合作会消极应付,甚至干脆不闻不问,比如,在家校联系QQ群,我每次发完相关内容后都会在群里通知所有家长,但每次都有一部分家长当作没看见,经常需要再单独通知学生,让学生再通知家长,班主任工作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这样,家校合作管理就遇到了瓶颈,那么,家校合作管理瓶颈的具体成因有哪几个方面呢?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整个中国呈现出一种社会浮躁的状态,人们追寻效率和实用性,而教育本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短视的家长可能由于孩子文化课的成绩暂时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对家校合作管理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只在表面应付。例如,我所在的班级由于是B层次班,许多学生本生的基础较弱,学习进步不够明显,有一部分家长处于急躁的状态中,家长会甚至经常无故缺席,这与整个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中,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它遍布全球,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近。可是网络与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不为人所乐道:许多家长不允许孩子上网,认为上网会影响学习成绩。而学生有时需要借助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长期下来,一部分在网络使用方面管不住孩子的家长便会对教师的一些做法有了错误的认识,因而产生家校合作管理的瓶颈。
二、家校合作管理瓶颈的解决策略
七年来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表明,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解决家校合作管理瓶颈的突破口之一。进入高三后,由于本人担负着高三语文教学的任务,加上班级和学校琐事较多,与家长的接触主要途径是家长会。而家长会的时间紧,人数多,谈话短,起到的效果往往不明显。
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长“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由于我所带的高三(9)班是B层次班级,班级除了普通文化考生外,还有七个体育特长生。所以,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学生家长“报喜”。有一个学生是体育运动员,家在学校附近,文化课的学习很差,可是性格却较粗野,有时不服老师,甚至喜欢和班级同学动拳头。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双差生”的闪光点。他喜欢打篮球,在场上组织能力很强,队员也佩服他。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方面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父亲可能在我电话联系时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会,我路过顺便看看。”气氛缓和了。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吃惊,他说从来没听过孩子的好话。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文化课考试。两年来,我在南京接触的“后进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班上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很溺爱孩子,去她家访谈,父母把自己孩子看成“小皇帝”、“小太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总喜欢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我一谈孩子的缺点错误时,他们就不爱听,甚至替孩子辨护。我没有硬碰硬,而是委婉地介绍了他们熟人中儿女教育成功的例子,后来家长的思想转变了。有的家长是专制型,深信“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对孩子管教过多、过严。孩子成绩不好或者犯了错误,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拳脚相加。这样的家庭应特别注重方法。班级有一个学生,也是体育生,他犯了错误,知道我要家访,非常害怕。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呢?那就来个“宣而延访”。先对学生宣布准备去家访,又说明给他留出一段时间,好好努力,做出一点成绩,给老师提供一个家访的良机。他激动地向我鞠了一个躬,并请我看他的行动。果然他变了。帮助同学,刻苦学习,平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得到了学生的好评。这时,我对他说:“我准备明天到你家去报喜”。他高兴极了。到他家去时,谈了他近段时间的良好表现,待家长高兴时,委婉地讲了家长要给学生爱抚和温暖,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体谅孩子的不足。这样,家长的思想转变,学生也有自信和热情,有了学习的动力。此外,家访时,我也注意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
总之,家校合作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七年来,我尽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深知: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家校合作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