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俊琦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409000
摘要:美术历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文化源远流长、特征鲜明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内涵,卓越的民族成就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成就了我国美术历史绚烂的篇章。本文就中国没事历史上特征鲜明独特的几个朝代和艺术作品特征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了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
关键词:中国美术;历史;演化历程;文化艺术
一、历史上美术的多种表现形式
春秋时期,中国美术开始逐渐萌芽,各种图文装饰被雕刻和装饰在房屋内或器皿的表面。陶器上的图案并没有特定的风格或统一的样式,甚至不是对称的图形和纹路。后期到了商周青铜时代,华丽的繁文缛节盛行于世,而绘画装饰也表达在青铜器的表面,并附加了更多的深化奥秘和幻想[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独立的中国画艺术形式,确立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以线条描绘,以色彩渲染。汉朝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文明时期。壁画中的采桑宴饮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以儒家稳定的伦理秩序和人性为基础的审美观。魏晋时期,绘画从描写生活到感叹人性,从“民间文学”到“文学创作”和对人物自身风格的欣赏[2]。
盛唐时期,美术艺术也充满了艺术光彩,艳丽的颜色逐渐被淡雅的审美观念所取代,意境从繁文缛节到空灵清秀。后来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多元文化的发展,加上西方绘画风格的引进,带动了美术历史的新浪潮。
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艺术文化理论与创作方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文理论与创作方法渗透到美术艺术研究领域,这使得美术历史演变进程发生了质的飞越,中国美术的形式融合渗透多元学科研究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3]。
近100年来,无论是西方艺术史家还是接受西方艺术理论的中国艺术史家,都围绕着中国艺术中与西方艺术相似的某些部分进行了文化差异上的博弈。
二、早期中国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美术艺术形式的早期特征,这样的艺术形式一直延续到公元前6世纪。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土了玉龙形等饰物[4]。从半坡遗址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就有陶器艺术作品。早期的陶瓷制品上没有绘制的图案,但有滚花的雕刻样式。或是许多画有鱼或人脸的对称形式的图案。
新石器时代彩陶从几何纹样发展到动植物的图纹样式,其中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丰富生动。除了彩陶,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物和动物雕塑也同时出现。在商周和春秋时期,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器被视为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象征。例如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等。
而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绢画,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景象[5]。山东省肥城小塘寺、嘉祥五梁寺石刻尚存,可以体现出汉代古老而强大的绘画风格。战国和秦汉时期,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的石刻是雕塑艺术杰出成就的代表。
三、汉代重要的美术作品艺术内涵
在我国汉代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成为了我国美术历史上纪念碑式的雕塑,秦汉时代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宫廷和寺庙建筑的雕塑艺术作品,现在博物馆中保留完整的文物相对较少。其中“马踏匈奴”的雕刻作品是汉代历史当中最具有艺术内涵,通过作品能够体现出解除边患而斗争的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石雕生动的形象来看,体态浑圆饱满,浮雕与线雕的手法浑然天成,这种造型艺术极具富有创意和大胆的创造力[6]。
四川的汉墓中出土的陶勇更是形态生动,表情灵动活泼更能彰显古时工匠艺人的创作能力鬼斧神工,能够巧妙的将陶勇的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在汉代工艺美术作品当中青铜器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汉代青铜器中铜镜的工艺也十分发达,其背面精美的雕刻装饰在汉代的装饰美术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就当地各族人民的文化交集演变出了多种多样的铜镜装饰雕刻,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美好的寓意都被雕刻在这小小的铜镜纸上,这种繁复的构图体现了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和智慧结晶。汉代漆器、丝绸制品、陶瓷等都成为了美中国美术史上值得重视的艺术瑰宝。
四、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形式及内涵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宝藏之一,在汉、唐时期是一带繁华的昌盛的城市,当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和聚集的交通要塞,这就促使了多民族文化在此地发扬和繁衍。自汉朝以来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为中心的繁华城市,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佛教美术传入中国时在敦煌莫高窟的很多民间艺人之间甚是盛行,自此掀起了绘画风气十分浓厚,致使一些佛教文化的壁画流传于世,为后人研究美术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莫高窟在敦煌城东南大约二十公里的地方,名砂石岩壁上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的总称,莫高窟的众多洞窟南北蔓延约两公里左右,是古时代敬佛的庙堂,洞窟的建筑双十和壁画中的装饰和用具等是工艺美术史中是极为丰富的。从莫高窟的壁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来看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美术艺术发展的脉络,可以说明外来文化的宗教艺术对当时的艺术形式影响颇深[7]。
结语:
在漫长的中国美术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的创作智慧凝聚了美术历史中珍贵的艺术瑰宝,在我国美术领域当中产生了众多的美术大家,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美术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美术艺术理论和著述,记录了中国美术史演化的历程,成为了人类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8]。
参考文献:
[1]赵辉.从现实性到历史性——莫朴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考索[J].美术,2021(06):54-60.
[2]于洋.历史进程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现代美术——访美术理论家、画家潘公凯[J].中国文艺评论,2021(02):116-127.
[3]刘艳卿,屈健.智能化、模块化、情境化:中国美术史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21(02):71-72.
[4]张春林,李群.文化基因传承视角下历史文化遗址的理性开发——基于重庆磐溪“黑院墙”国立艺专遗址的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20,29(06):88-96.
[5]王笃涛.论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美术的主体性特征[J].美与时代(下),2020(11):12-14.
[6]张春林,李群.文化基因传承视角下历史文化遗址的理性开发——基于重庆磐溪“黑院墙”国立艺专遗址的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20,29(06):88-96.
[7]陈宁.试论20世纪中国美术史料的运用前提与入史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05):31-36.
[8]徐旭.试论基于中国美术艺脉的中国文化自信架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