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莉
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摘 要:文章是基于近些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弱化,在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劳动教育以后,各类学校面临着不同的新的劳动教育局面,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家庭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在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方面均有不好评价。文章列举了学生不爱劳动的现状,分析了成因,简要探讨了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劳动教育;吃苦精神;职业能力;方式
很多年来,中职学生劳动教育是比较缺失的,曾经教育界里提了很长时间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又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没提“劳”。直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全国又才将这淡化很久的一项使命重新肩负起来。可是,很多学校、学生已经很弱化了这个要求,再要好好提高认识、达到较好效果还真不容易。
一、现状
1.用人单位不满意,认为当前学生不能吃苦
湖南省教育厅曾在中车、中联等集团公司调研,结果显示,他们有9000多员工是从职业院校毕业的,企业反映“不教技能都行,来公司培训3个月就能上岗,关键是要基本素质好、品质好、爱劳动,学校必须强化劳动教育,教育学生要爱劳动、能吃苦、肯干事。”响箭重工也有类似的反映,说来公司就业的学生就是吃不得苦,比较娇气,呆不满一年就想离职。
2.家庭教育难开展,认为当前学生比较叛逆
从小没有强调劳动教育的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学生养成了懒惰的习气,不愿吃苦、不懂感恩是很多学生的共性。往往会认为,父母亲应该提供给他一切物质保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动辄生气、抗议,甚至离家出走。父母亲的焦点一是关注身体的健康成长,二是关注成绩分数的高低,成绩差了就上补习班,他们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叛逆是正常的了。
3.社会焦点在集中,意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后,说明全社会已经引起重视了,并且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成因
1.物质的相对充裕让学生意识不到劳动的必要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物质相对充裕,父母亲的劳动所得能满足家庭的所有支出以后,学生一直在温室里成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必要性,或者家长认为不需要学生劳动。
2.家教方式的扭曲让学生获取不到劳动的机会
当前多数的家庭教育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弥漫在社会上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观点,让孩子整天泡在各种校外补习班里,只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全部包办所有家务活、农活后,学生没有劳动的机会了。
3.价值取向的变化让学生体验不到劳动的乐趣
社会上缺乏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氛围,某些方面反而呈现出辛勤劳动的不赚钱、赚钱的不需要辛勤劳动的很多局面。
学生幼小的心灵里便种下了希望“体面”生活、不劳而获的种子,反倒认为辛勤劳动的就是不“体面”的,这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体会不到劳动的价值了。
三、对策
1.以课程思政为契机,转变劳动观念,倡导劳动光荣
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排名靠前了,但人均值低,国家并不富裕的今天,迫切需要大量的一线劳动者去创造财富。国家需要榜样,民族需要英雄,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思政中,可以融入大量鲜活生动的例子,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改变命运、劳动推动进步和发展的典范,让学生转变观念,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劳动光荣的正确风尚。各个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是很好的契机,可以从多角度弘扬劳动光荣的正气,让学生分清主流、支流的区别,社会的主流依然是劳动者占大多数,社会的支流是少量的不劳而获、投机倒把者,最终只有踏实劳动的人,才能拥有他们应有的幸福。
2.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充分磨练意志,培养吃苦精神
实践证明,我校的体验式德育是非常有效的。一是通过参观瞻仰浯溪河战役、太浮山革命根据地等多处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当年红军当年是如何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二是通过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等活动,增长学生国防知识,特别是在每年的军训过程中,严格的队列训练、规范的内务整理、强制的纪律约束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习惯和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坚强品质。三是通过劳动卫生教育周活动,提高卫生标准,教育学生搞卫生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要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教育学生自己动手去创造并享受优美舒适的环境。四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上大街,走进社区,为城市文明创建出力,为老幼弱势群体出力,让学生从情感上真正体会并认同劳动的必要性和劳动的价值。
3.以职业素养为标准,适应岗位需求,增强职业能力
首先,在工作中从事劳动。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政策,在一定范围内修改课程标准,即制订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大纲。开设广大用人单位急需的思想政治、专业理论、业务技能课程,因用人单位而异、因班而异、因生而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同时,引入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真正实现各不同行业和工种的仿真工作环境、零距离上岗。其实,在劳动中学会工作。学校在课程中融入劳动课程还不够,还要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布置明确的劳动内容,规定详细的劳动实践时间,辅以专门的指导教师,发挥职业教育的强项――“在做中学”,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学得会、拿得出,并且根据不同的行为和岗位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学生能达标,也就能上岗工作了,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以个人生活为底线,掌握基本劳技,增强生存能力
任何形式的学习和工作,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都要回归到生活中来的,因此,教会学生健康高雅地高品质地生活,仍然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养成教育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也成了我们最后落脚的任务。学校应教化学生限期掌握生活生存的基本劳动技能,注重日常养成,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善于搞好个人卫生,能独立张罗衣食住行,能主动帮助老孺妇幼,能沉着应对急难险重,且还要强化劳动教育评价,把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注重评价结果在评优、升学就业中的使用。同时,学校还应与家庭有效沟通,保持良好的家校关系,与家长随时信息共享,将学校教的劳动方法、劳动任务带回家去,在父母的监护下反复温习,并形成习惯,我们的劳动教育就能走上良性轨道了。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 2020年3月26日;
2.《教育学原理》 石 鸥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3.《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