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邓嘉欣
[导读] 一堂有效的政治课堂,其教学方法应该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邓嘉欣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第一中学 广东 肇庆 526400
        摘要:一堂有效的政治课堂,其教学方法应该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让教学方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新教学法应该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合作探究小组学习课堂
一、合作探究学习的现状分析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个策略。这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明确的互助式学习,有指导地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慢慢走入我们的课堂,实际上的合作探究式真的发挥出它所要求的目的吗?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其初衷是让学生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在小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是人在心不在的。在小组总结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推脱不愿意、不主动作为代表发言。其次,课堂探究问题不够明确。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情景设置、探究问题、内容涉及等要与学生水平相适应,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
二、如何落实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模式
1.创设探究的氛围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开展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教师是学生课堂上的焦点,要求教师要树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有利于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培养学生自我搜索、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2.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模式,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先从学生的思想入手——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其次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由原本的填鸭式灌溉学习,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再次提高学习效益——提升课堂效果,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生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
        3、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引导
        实施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一改“填鸭式”、“满堂灌”模式,采用侧重于探索的启发式教学,着重于发掘课程知识自身的特征和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明确身份的转变,让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理想的形式下,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教师要明确职责,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要探究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
        4、合作探究问题的创设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所选的内容应该是章、节的核心知识,突出重难点,问题的创设具有探究性。例如,在政治课堂上对于是“什么”(概念、含义、内涵等),是经过权威专家认证,探讨性不强。本人在《征税和纳税》这一课授课中,创设:“同学们分组讨论,税收离我们有多远?有哪些税种?”这一问题,实际上探究结果不理想。首先,税收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其次,学生税收知识储量少,导致最终学生也未能探究出结果。从这次教训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创设问题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新课改的合作探究式的课堂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为什么”、“怎么办”这一类问题的探讨,与学生水平相适应,具有可探讨性。立足于课标,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班级学情等,抓住重难点,提供学生有合作探究价值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相应地配套练习,讲练结合。
        三、克服“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几个弊端
        任何事情都有利也有弊。首先,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马蹄式的座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一,会衍生男女关系过于密切,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都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马蹄式的座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负面的同学关系。第二,不利于坐在课堂两端学生视力,一天课堂时间导致他们侧转身体看黑板,体型、视力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周要换一次座位和组员。
        其次,“合作探究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原则上“合作探究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总有个别学生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团队意识不强,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求助。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次,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每当派代表发言的时候,小组总会推荐优秀的组员进行发言,久而久之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成为了小组的“金牌发言人”,对于其他同学想发言而不敢发言,怕讲得不够之前的同学好,故而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着眼于“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从真正意义上获得“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我会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转变角色,让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分享小组探究成果,同时也要求同学们做好“备课”工作,教师要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