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兰考县玉兰小学 邮编:475300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作为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设置适合度更高的训练活动,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使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心理成熟。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 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起步阶段,认知和思维都不完善,心理素质也不稳定。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颇多,比如对学习感到焦虑、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情绪脆弱、意志力薄弱、独立性较差等。虽然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良好,但这部分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加强关注、科学指导,让学生迈入正常的、健康的成长轨道。体育是一项传统的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它更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养,才能顺利开展其他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的身心素质都得以强化,从而为未来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积极设置一些集体活动。以乒乓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乒乓球训练,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两个人为一组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抗训练,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感受乒乓球运用的趣味性,并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时,应详细了解小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和运动优势,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在促进学生体育素质提升的同时实现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以“定时跑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按不同队列进行划分,并要求队列进行整齐的排列,让学生相互之间协作起来保持步伐统一,从而让学生了解自身在团队中所具有的作用,之后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开始进行定时跑步,教师在学生活动中则进行观察,及时提醒和监督漏队的学生,最后由体育教师来评价学生的整体跑步表现情况,并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
2.2 体育实验,提升健康教育效度
在现代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际工作中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作为了主要目的,导致在教学工作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造成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将学生进行分类组合,形成不同教育群体,安排不同训练内容,能够对其形成针对性矫正作用。体育实验是教师训练学生的重要方法,其驯化效果会更为突出。分层教学不是将学生分开教学,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给不同群体学生布置不同的运动任务,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
矫正学生心理偏差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工作,教师不可掉以轻心,要正视学生心理的现实问题,给予针对性矫正训练,这些可能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在设计体育训练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引入实验教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具体的帮助。首先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有选择性,这是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智慧幽默,学生自然会更愿意亲近。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钦佩的老师,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打下基础。其次是调用学生集体力量,让集体活动替代教师说教,也能够产生丰富助学动力。小学生群体意识比较强烈,如果能够通过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建立内聚力,其调度作用会更为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利用言传身教、集体活动等形式展开对应教育,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灵触动,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有重要帮助。学生心理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在选择训练方式时要抓住对应性。体育训练方式众多,教师利用教学调度手段创设更多训练契机,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2.3 整合教材内容,传达心理知识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立足于已有的教学资源,整合体育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结合一些案例素材让学生内心受到启发和鼓舞,感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外化于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例如,在小学体育“体育健康基础常识和室内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了解一些室内游戏活动的玩法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做一些拓展和延伸。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其理论认知,比如结合学生上学、放学路上需注意安全的经历来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导入常见标志如禁止喧哗“”禁止吸烟”“禁止攀爬”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领会公共规则的意义;对学生强调规律生活的方法,如早起早睡、适量饮水、多吃蔬菜,适量饮食等,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依托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更一些有关“生命”“自我“”理想”等主题的内容,为学生播放一些科普类、励志类纪录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思考生命;为学生讲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等生理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主动投入体育锻炼中。此外,多样的体育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适当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中。如为学生播放一些知名体育竞赛,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员们激昂的情绪,感受他们张扬、充满活力的气质和风貌,看到运动对个人身心的深刻影响,学生将因此受到感染和驱动。
3 结束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就结合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威.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家长,2021(17):8-9.
[2]赖丽平.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考试与评价,2021(03):110.
[3]阚文玉.例谈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J].新智慧,2021(0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