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荣李娜
[导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初中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

        荣李娜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第三初级中学 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初中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各个学校可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此种背景下,初中学校应该提高各科教师对心理教育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理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本文便从初中历史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青春期;心理教育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教材中挖掘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以此实现两者融合。教师还要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全面发展。另外,经了解发现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会遇到很多与青春期相关的问题,他们不敢询问班主任,此时历史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一、立足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自信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会摆出一种不在乎的状态。但是,这一时期的孩子也是最敏感的,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受到批评,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他们还会以比较偏激的方式掩饰自己。比如不认真上课、逃课等,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从而改变他们以往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1]。
        例如:在历史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视频在课堂中进行播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可以投入其中。在选择视频期间,教师不能单纯截取自己想要的内容,还要加入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当中的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期的艰难,感受革命先烈为了中国发展所做出的牺牲。通过这些内容,能够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此种情况下他们的心态会彻底发生变化,也会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逐渐找回自信,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立足历史事件,树立正确价值观
        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时,都是单纯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进行的。虽然他们会借鉴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将历史内容与心理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但是,近年来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接收到的信息种类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崇洋媚外问题。为此,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心理教育方式,注重从历史事件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以《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例,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以及后来的抗战时期。让学生通过这些历史事件了解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一说他们对于抗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引出我们当前的幸福生活,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当前中国的强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增加师生交流,解决学生的困惑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果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教师不仅无法了解学生的问题,还会影响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尤其在面对初中生时,教师要学会观察,发现学生的异常[2]。比如,从成绩方面去了解学生,大部分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另外还可以从学生平时的表现上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考试结束后,一名女生的成绩发生了加到的波动,为了弄明白原因,教师主动与这名学生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到,她的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近父母总是吵架,所以导致她的心情非常的不好。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去学生家中进行了一次家访。此次家访之后,这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平时的表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也得到了回升。后来这名学生每次遇到问题都会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他们也开始愿意主动找教师进行沟通,有助于推动心理教育的开展。
四、开展辩论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开展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问题也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为较差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导致他们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师才会让学生通过辩论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此改变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状态[3]。
        例如:教师可以从历史课程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应不应该传承”进行辩论。在辩论开始之前学生会自己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这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民族自信心。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交到更多朋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想从历史课程的角度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认识到当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另外,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在开展心理教育期间得到改变,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诸葛文芳.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1):68-69.
[2]林秀清.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高考,2020(31):45+47.
[3]陈振军.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0(06):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