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之密语—丹青宝筏之思索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张亚晴
[导读] 董其昌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亚晴
        徐州华顿国际学校 江苏省 徐州市 221111
        摘要:董其昌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书法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董其昌及其作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升自我的书法认知,以及书法创作的能力。
        关键词:董其昌;淡;疏
        对于董其昌相对了解,是从我书写硕士论文开始的。在我的论文《<蜀素贴>题跋探微》一文中有关于董其昌在《蜀素贴》上三次题跋的探究。论文中的探究主要集中在董其昌在《蜀素贴》题跋时间上的论证。故而对董氏的年谱、生平、学书经历等,有一个相对大体的了解。但更多是存在理论层面上的理解,或者可以说是印刷层面的解析,对于董其昌作品真迹的感受颇少。《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展,让我对董其昌有了新的认知。事实证明停留在印刷品,缺乏对作品真迹的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是可能会对书家或画家有相对不深入或是错误性的理解。
        下文是我结合展览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董其昌禅宗书学思想缘由,实践,影响的几点思考。
        一、董氏禅宗理论建立缘由
        在书画理论层面上,一提起董思白,就会想到《画禅室随笔》,接着南北宗思想等。皆离不开禅宗理论。禅宗的书学理论源自于晚明时期思想风潮。晚明时期思想极为活跃,形成了一种理学与启蒙思想相互冲突对立的局面,在书学中更是体现的极为明显。一方面是项穆所坚守的传统理学思想浸润着的书学,另一方面则是陆王心学支配下的禅宗书论。
        项穆坚守的传统理学是基于儒家思想之下的一种理性思考。
        雅者,正也。[1]
        项穆的《书法雅言》就是要以雅言来建立书法的规范和模式,从而通过书法达到正人心的理学目的。因此,他把“中和之美”和“人正书正”作为两大主线,贯穿在其书学论著中。[2]
        项穆的书论思想出发点是想一改晚明书风的沦丧情况。所坚守的传统性思想理论带有自身的缺陷。其所坚守的传统思想的缺陷在于缺乏个性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没有实现完全的改变。
        陆王心学受到佛教禅宗思想很深。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3]
        陆九渊讲“发明本心”,王阳明讲“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4]
        陆王心学强调本我意识。遵循自我意识的表达,而非依附于他人的一种被迫性的接受。自我意识逐渐强大,个性极为鲜明,为后来晚明个性书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在传统理学影响下的书学与禅宗书学分庭抗礼,相互冲击,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局面。故而需要一种新的书学理念来调和这两者间的矛盾。董其昌在晚明的出现成为了时代的必然。
        由于董其昌书论直接建立在理学与禅宗的激烈冲突之上,因此,董其昌无法回避现实的审美矛盾,他对“法”的反叛便直接奠定在对项穆、赵孟頫的书论的批评之上。
        董其昌对二者的调和进行了微调,从而将晚明书法审美观念引入淡逸之境。[5]
        董其昌所主张的巧妙与古淡的思想很好的融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书学思想。或者可以说是“法”与“意”的思想融合。
        二、董氏“淡”和“疏”的表现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董其昌于“法”而言,是对缺乏意趣“法”的反叛,并没有完全脱离”法”。于“意”而言,是偏向疏淡消散的表达。“淡”是董其昌重要的美学思想和书学理论。“淡”在作品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则是对用墨的要求。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6]
        董其昌用墨在作品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墨色千变变化,也为原本单一性的书法作品,增添了无限的趣味。

        董其昌《试笔帖》,清新空灵,游丝牵连,生动流美。在用墨上极为疏淡,也是将墨的变化发挥到极致。《试笔帖》是对怀素草书艺术的又一次创新。草书艺术中的又一个新高度。
        董其昌的“疏”的理念是简单的继承了苏东坡禅宗书论疏淡简远的意境论。这种意境论表现在书法作品之中呈现的是字距和行距的拉开。在《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展中绝大部分的书法作品都呈现出这一特点。甚至是在意临的作品之中,也有意识的将字距和行距拉大。如《行书临阁帖》、《仿古山水图册》等。

图4 《行书临阁帖》
        在董其昌的禅宗理论之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淡”、“疏”的思想,可谓贯穿艺术的始终。
三、董氏禅宗书学的影响
        清康熙数:华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浮,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故摹诸子辄得其艺,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瓊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7]
        董其昌的禅宗思想影响深远。在艺术上影响了明清一代,乃至后人。为书画艺术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展之中受其影响,及对董氏书画艺术追随者,也多有题跋,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展真实的反映出了董氏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印刷品展现出的气息感与真迹展现出的气息感会有所差异。观者与真迹之间有了灵魂上的沟通,使得作品充满了魅力。
        在书法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董其昌的作品、理论思想及学书经验值得好好地去分析,整理和使用。
        略呈微议,以观指正。
        参考文献:
        [1]潘运告.明代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8-141
        [2]唐荣.理学影响下的项穆“中和”复古[J].彬州: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第30卷,第一期:87
        [3]林晓丹.中国哲学史[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288
        [4]姜寿田.中国书法理论[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89
        [5]姜寿田.中国书法理论[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90
        [6]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3
        [7]方鸣.中国书法大全[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