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
浙江省江山市塘源口小学 浙江 江山 324100
内容摘要:在如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似乎智力因素成为了家长以及老师评判学生聪明与否的关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喻成一块大理石,他认为要想让大理石成为一座塑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家庭,二学校,三儿童所处的环境,四儿童本人,五书籍,六偶然因素...可见在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道路上家校合作是多么的重要。现如今因为各种原因,孩子所生活的家庭制约着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甚至造成了很多孩子无法挽回的后果。本文即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角度分析如何促进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心理因素,简单来说,也就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后天养成的,所以非智力因素有情绪、意志、兴趣、毅力、性格、抱负、信念、世界观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019年我接手了五年级班级,一个只有29人的班级。当时我信心十足想着29人的班级肯定很好管理。但是和孩子以及家长一年以来的接触中发现困难远不及我所想象的简单。为此我对塘源口小学133个学生做了一份调查。
正如调查数据所示,山区孩子所处家庭19.5%是离婚家庭,其他留守或是父母因为工作无法陪伴孩子的高达80.45%,仅有19.5%的孩子拥有正常的家庭教育,在六年级的调查中近35.71%的同学因为家庭关系紧张而有过离家、伤害自己的想法,这些数据值得班主任或是任课老师去思考。正因为缺乏正常家庭教育,孩子心理、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持续在受到损害,现如今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要执迷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呢?
二、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原因分析
1.紧张式家庭
A同学是班级劳动委员,虽然是个小个子女生,但是在管理班级卫生上做的很不错。但是每次和她说话她总是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甚至有时候傻笑着身子转来转去,不知道想回答什么。
疫情之后我和两位班级任教的老师前往她家家访。在我印象中A同学的妈妈一直都是一个大嗓子,来到她家,她妈妈正在打麻将。随后我们来到了二楼狭窄的房间里,两张床,一台电视机然后就是堆满了各种衣服之类的房间。一开始,她妈妈还没有上楼。和孩子的交流也很顺利,两位老师对这个学生也是满口的赞叹。不一会儿她妈妈上楼,还没等我们说话,她就对着正在写字的孩子喊了:老师来了,你叫了没有,快点叫一下”听完话,孩子已经紧张的不知是继续写还是站起来。头转来转去就像只无头的苍蝇。当即之下我和她妈妈交流了一些。她妈妈又是一顿喊“只知道看电视,什么用都没有......”随后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我们单独到楼下和孩子妈妈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得知平时家里妈妈文化程度不高,爸爸对孩子也是非打即骂。
2.散养式家庭
B同学和C同学是班级里家庭环境最为相似与复杂的两个女同学,父母都是离婚的,只有到了开学交学费的时候通过手机或是找孩子的爷爷奶奶过来缴费,自次之后每次家长会也不参加,班级群消息也不回复,孩子的成绩也从不过问,每次和他们联系,总是用一个“忙”字来搪塞我。
B同学的家庭关系更是一团乱麻,虽说爸爸妈妈各自都在抚养,但是由于各自又有了新的家庭,B同学也就成为“散养式家庭”的中间者。在和B同学母亲的联系中她母亲也是一直强调自己有了新的家庭,这个孩子也就不能怎么管,她爸爸又有了新的家庭对这个孩子也就更加爱答不理。C同学在老师面前总是安静温柔的样子,但是和她爷爷奶奶的交流中发现她的脾气十分暴躁,一直很抗拒爸爸的再婚,对家人恶语相向甚至有时候动不动以死相逼。正因为家庭中都对这个孩子不管教或是不敢管的态度,孩子对自己也就更加无所谓了,没有所谓的目标,做事情一旦遇到小困难就自我放弃,和长辈相处过程中动不动已死相逼。
3.退化式家庭
E同学和F同学成绩都是中上水平,E同学是个爱讲脏话的男同学,但是他特别爱钻研数学题,因此他的成绩在班里也是最好的。这可能与他爸爸的管教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他的爸爸的理念就是“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不用怕”,甚至当着孩子和老师的面强调语文这个分数再提高也没有用,最后还是靠数学拉分。家访结束我和另外几个老师就讨论了这种现象,其实现在很多家长依旧抱着“退化式”的教育思想,觉得数学学好了,以后会算钱就是孩子读书成功了。
F同学是个爱哼歌的小女生,讲起话来也比一般女孩子要成熟,但是从之前班主任以及她奶奶了解到这个女孩子脾气特别的倔,动不动和奶奶争锋相对,甚至一吵架就把自己关起来。经过了解她的父母已经离婚,长时间双方因为孩子的赡养费闹得不愉快,自此孩子被留在奶奶家管教,奶奶总是对孩子寄予希望,面对孩子的学习只能是“唠叨式”催促教学。奶奶甚至当着孩子面说家长的不是以及阻拦孩子与母亲的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对于这样的关系习以为常,也就形成了一副吊儿郎当的心态。 正因为家庭的原因,四年级时她就因为家庭原因放弃最喜欢的音乐比赛,性格也变得阴晴不定。
三、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突破
(一)缓心态,听想法
在这三种类型的家庭中可以发现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生活在紧张兮兮的家庭氛围中。很多时间家长和老师迫不及待想让孩子马上就懂,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大人们应该缓缓自己的心态。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听着音乐长大的奶牛产出的奶更好,听着音乐的植物长得更茂盛。儿童亦如此,在放松的心态下才能让自己尽情的发展。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亲对孩子的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思维看待他们,总认为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苹果,因此我们在孩子任何事情上一直都是“你怎么语文才考50分,怎么怎么简单事情做不了,这么笨.....”在我们的重重打压下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被磨灭。他们只能在写父母的作文中抱怨为什么父母那么自私,总是不听他们内心的想法。
(二)重联络,勤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学校和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里他们可以释放他们的天性。很多时候由于立场不同我们所看到的的孩子表现也亦是不同的。作为班主任是家庭与学校的一座桥梁,因此在教育中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家长和班主任之间可以通过微信、qq等等方式交流。同时教师与孩子,孩子与父母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去沟通。
当今社会,在许多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代沟,孩子因为父母常常不理解自己,而出现叛逆的现象。因此,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十分关键。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 时期,孩子有太多的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较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这时就更需要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在沟通时,父母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方法。
(三)学理论,多实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很多时候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时总会被家长一句“老师我没文化,你替我好好管教一下”弄的十分尴尬。家长和教师都弄错了一个概念“没文化与是否会教育”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每个人都应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让彼此更好。例如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选择更适合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同时,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态,也无需责怪家长的不是。教师要切忌把家长会开成“告状会”“批判会”,让家长尊严扫地,回家与学生发生矛盾甚至冲突。
(四)给关爱,强鼓励
一山区的孩子大多与老一辈相处很多,然而老一辈给予孩子的往往是溺爱,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真正内心所想。在我自己班每个星期都有一个传统:写信。从孩子给我的信件中很多人都提到自己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是争吵导致自己心慌,不安全。皮亚杰曾提出儿童认知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一旦连基础需求都没得到满足,其他的谈何容易呢?作为老师除了和父母沟通同时也要和孩子沟通,在他们缺少安全心理状态时及时给予关爱。
“好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却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难以贯彻实施的方法。当孩子犯错误时,聪明的家长与老师往往是陪伴和鼓励孩子共同面对错误并能够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孩子。
非智力因素不能决定孩子在学校或是社会取得多好的成绩,但确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所谓教书育人,重点不是在教书而是育人。21世纪的教育是发展素质教育,而我认为素质教育是指我们不仅要培养有智力的人才,更要培养非智力全面发展的人。正如教育家孙云晓所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生命之根。”
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也是家校合作中迫在眉睫要处理的一份工作。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新时期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调动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合力,并且长期坚持,方能达到目标。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请给他们一个温柔以待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