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中的艺术美学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李春颖
[导读] 电影艺术是一种故事化、大众化的艺术,已经超越其他艺术对观众的影响,电影的出现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李春颖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昆明 650500
        摘要:
        电影艺术是一种故事化、大众化的艺术,已经超越其他艺术对观众的影响,电影的出现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愉悦和开心,这不仅提高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作为一种新艺术和新文化,中国电影故事是时代的缩影,是艺术的升华和社会真实的写照,浅析中国电影中的艺术美学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电影里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最深层次的意义和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电影艺术美学所带给我们的新感受和新思想。
        关键词:中国电影  艺术美学
         一、前言
         中国电影从1905年发展到今天,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在这一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很多波折和失败,但也制作出了许多适合中国观众观看,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中国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化到多一化,从高端化到大众化,可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电影中也涌现出很多不同的艺术美学,艺术美学的分支就包含电影美学,其中富有时代意义和精神美学还有利用各种拍摄手法和形式营造出来的效果美学。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
         在平遥电影节时,大屏幕滚动播放一个关于电影经典设问的短片——“电影是什么?”,答案同样五花八门:“电影是梦”、“电影是光”、“电影是魔法”。我最喜欢其中一个回答:“电影是我人生的干粮。”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电影存在的意义,因为它能在精神上填饱人的肚子。
         建国以后,中国电影大多数是以战争历史为题材。1953年,《天仙配》是首部以电影形式呈现的黄梅戏,播出并获得建国经典曲目奖。1962年,正是我国大反苏联修正时期,也是第一个政治任务,1963年,《小兵张嘎》电影拍摄完成。1991年《大决战》出现了多为1949年以后回忆的题材电影,同时市场危机开始出现。1992年,《周恩来》电影是艺术家呕心沥血打造的最成功传记题材片。从1992年《三毛从军记》是中国早期经典黑色幽默喜剧顶峰,同时获得多个知名奖项,这部电影带有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1985年至2020年,中外电影比较,加入WTO受到冲击,反映出中国电影落后程度,需尽快转型消费娱乐,并获取合法位置。2012年至2019年,随着《战狼二》《泰囧》《流浪地球》和《哪吒》等电影的上映,中国电影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国外市场也逐渐占据相当份额,相继电影法的颁布,也极大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崛起。中国电影刷新的不仅是票房,更是推动了不同形式的影视形式出现,例如微电影、vlog和短视频等等。
         三、中国电影的分类
         电影以题材分类可以分为,历史战争题材电影,青春题材电影,社会纪实片电影,喜剧伦理电影,动画特效电影,恐怖冒险电影,科技奇幻电影,武打动作电影等等。
         四、什么是电影美学
         电影是艺术,艺术是思想的外化。而美学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美学不能简单的问"什么是美"因为美是一种自己的主观感受,并不是客观的回答。这是很难并定义和归类的。美学要探讨的是为何我们会觉得某一件事物很美,它探讨的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行成背后的逻辑。
         郭子敬的《电影美学探析-评电影美学》一文中提到,一种特殊的电影理论形式就是电影美学,说它特殊是它把电影和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人们对于电影的热爱之情会进行理论研究,毕竟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电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五、中国电影中的艺术美学
         (一)纪实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艺术美学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是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一部佳作,这部电影在2018年7月5日于中国上映,自上映来,口碑爆棚,前半部分是笑,后半部分是哭,在这种束手束脚的审核制度下,制作团队敢于去挑战这种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在它票房大火的背景下,此电影本身的艺术美学有何体现呢?
         王茁的《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剖析[         王茁.《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剖析.江苏:传播力研究,2019.]一文中讲到这部电影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剧里人物的刻画,都很有社会气息,非常的接地气。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只是被艺术化之后,就有了独特的魅力,也有了很大的艺术价值。她还提到了此部影片的三个成功之处,一是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转换视角。二是立足现实,塑造艺术典型,三是深化现实,凸显艺术价值。我认为这部影片美学所在就是“真实”,这部电影触及了我们生活里的现实困境:往前一步是悬崖,往后一步是深渊。这部电影是悲剧的内核+喜剧的外在,这绝对是绝配的设计。人生,最怕就是笑中有泪。我认为这也是这部影片的美学所在。
         这部电影塑造的人物个个圆润,完成度极高,而且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标准。在最后判决的时候,正如电影角色所演,他们徘徊在情与法之间,在这场不知道甚至没有对错的博弈里,我们只能无奈的叹息,深深的遗憾,我们无能为力。这部影片的导演说:“我们如何善待时代和世界,时代和这个世界也会如何善待我们自己。”
         (二)青春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艺术美学
         谢露涵《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电影美学[          谢露涵.《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电影美学 .重庆:声屏世界,2020.
]一文中提到,现在社会上的青春题材的电影无疑是以校园爱情故事为主线,无疑是想唤起观众对青春校园爱情以及青春岁月的回忆。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有幼稚单纯和失败的革命精神和个人青春成长的故事。他们回忆起在军属大院里的日子是多么有意义的生活,这部影片也是非常能够引起70后和80后的共鸣,仿佛也是回到了他们的青春时光一样。这部影片无论是镜头还是声音都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个革命时代,这部影片也是一部“光”的作品,姜文对那段青春的回忆首先是“光”的,好像永远是夏天,日照房顶,太阳总会伴随着我们一样。这部影片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的理想主义的青春情怀。
         《阳光灿烂的日子》本是一部彩色电影,但是影片的背后确是以黑白收场,众人客气的来回递酒,看着已经陌生的北京,不知怎的就变成了大人的模样,这个片段与整部影片所呈现的五彩斑斓,炫彩夺目的“光感”极为不同,使人为之震撼。但是这是导演故意而为之,就是想要烘托出那种对以前那种“阳光快乐”的生活一种怀念心情和赞美之情。其次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彩色的世界,但是结尾确把我们带回那个黑白的岁月,最后一段脱离了叙事的层面,上升到了象征哲理层面的高度。这也是这部影片的艺术美学所在。
         结论
         虽然电影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不一样,但一部好的电影,如果从更高雅的层面考虑,是享受电影的艺术,好的电影会告诉你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可以表达一些有价值的文化。并不只是让你哈哈大笑又或是痛哭流涕,也并不是反应给你一个非黑即白的绝对的世界观,而是你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有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之感。所以无论现在我们的社会如何快速发展,科技多么的进步,后期制作水平多么的高超,电影的制作永远是为电影故事情节服务的,只有让观众感到舒服的、触动观众内心的故事才会得到观众们的认可和流传。
         这可能就是电影里的艺术美学!
参考文献:
【1】王茁.《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剖析.江苏:传播力研究,2019.
【2】谢露涵.《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电影美学 .重庆:声屏世界,2020.
【3】仲昭阳.当下国产纪实风格艺术电影美学辨析 .山东:山东艺术学院,2020
作者简介:李春颖,(1996.07.07-)女,河北唐山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美术学专业
邮寄地址: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林头屯乡,李春颖收,电话:18842423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