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香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210012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是师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
笔者力图通过创设情境和材料的展示以郑观应的个人经历来探究其背后的时代特征及其原因,感悟多艰时局下个人为振兴民族而探索与奋斗的爱国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由微个人的经历看到大时代的变迁,激发学生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感悟民族多难之时亦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时,以强化其多元视角与民族意识。培养学生能积极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有机融合的自觉意识。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了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洋务运动的作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着重理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人教版教科书关于本课有三目:“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是人类的过去。海涅说过:在每一块墓碑下,都埋葬着一整部世界史。每一个人在历史大时代面前都是微小的个体,但正是无数的微个人经历并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因此,教学设计将每一目内容整合成两个部分:“微个人”和“大时代”。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问题导引
教师: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大海之所以宽广是因为汇集了大大小小的川流。
问题:怎样理解“微个人”与“大时代”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对“微个人”与“大时代”关系的辨证的整体性认识,以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目标,并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探究建构
微个人——出生时艰家道衰 大时代——列强入侵国难来
教师:郑观应,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强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创办民族工业的实业家。那么他出身于怎样的一个特殊时代呢?
情境一 1842年,郑观应(图片)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从他记事起,家乡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市场上出现大量价廉物美的洋布……土布鲜有人问津。
材料一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问题: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现象——列强大量倾销廉价商品。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大量经济特权。影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教师: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教材第40页插图)。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的涌入,洋布的输入使中国棉纺织业的“纺”和“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那么这一时期列强主要采取了何种经济侵略方式?对中国产生了何种影响?[展示材料二]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userUpload/21(6635).png)
——刘克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问题:材料二反映了列强什么经济侵略方式?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读表、联想、分析。(方式——大量掠夺原料。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教师:工业革命后,列强急需广阔的原料产地,加强对中国农副土特产品的大量收购,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他准备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和必要的资本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郑观应儿时家乡经济活动的变化来探究其背后的时代特征。关注相关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形成复杂而有深度的思维方式,以领悟出“国难”是“时艰”的主要原因。
微个人——弃学从商闻内乱 大时代——试挽狂澜终无力
教师: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旧的经济结构,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列强获得经济特权,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情境二 1858年,郑观应科举未中,弃学从商来到上海,次年进入英商宝顺洋行任职。1860年他听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北京被占领,皇帝出逃承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61年,一股来自南方的势力围困了上海。[展示图片、地图]
问题:请大家回忆:北京被谁占领?“来自南方的势力”指什么?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为必须调整统治政策,主张学习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问题:阅读教材第40—41页,结合图片和地图,回答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张、目的及内容。
学生:阅读、归纳、回答。(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及目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内容:①洋务派从19世纪60至70年代,打着“自强”的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影响较为重要的是: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②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著名的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③从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教师: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新式机器生产。
但是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有不同之处,一是目的不同,军事工业是为“自强”,民用工业是为“求富”,是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二是性质不同,近代军事工业都属官办,产品仅分配给军队使用;近代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场,因此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军事上,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近代海军,教育方面,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开近代教育的先河。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也给洋务运动划上了失败的句号。时人郑观应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呢?(展示材料三,结合本课“学思之窗”)
材料三 “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铁路,轮船…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问题:依据材料三指出郑观应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如何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学生: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引导、点拨)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他批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不学西方先进政治制度,舍本逐末。郑观应认识到造成当时中国落后的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这是有道理的,但作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客观。
洋务运动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是造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它的进步性:洋务派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创办近代军事,开启近代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对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设计意图]把郑观应弃学从商的经历置于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大背景中,帮助学生恰当理解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在了解洋务运动史实的基础上,引出时人郑观应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肯但不够辨证、全面,促使学生对洋务运动形成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微个人——商战主张先躬行 大时代——小荷才露尖尖角
教师:国难当头,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郑观应不仅在政治上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力主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而且以思想指导行动,创办实业。
情境三 1868年,郑观应出资和唐廷枢、郭甘章等人合伙在上海创办了 “公正轮船公司”。
问题:“公正轮船公司”属于什么性质?同一时期,还有哪些相同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归纳、回答。(性质:民族资本主义。相同性质的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教师: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创办提供了劳动力,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刺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创办企业。那么“公正轮船公司”的发展前景如何呢?[展示材料四、五]
材料四 因为公正轮船公司资金少、规模小,只有两条小船,在与外国公司的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1873年,公司停业了。 ——刘圣宜《近代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
材料五 1893年…郑观应…沿长江西行,一路常常看到中国商船悬挂外国国旗。……因为当时清政府对民间创办的企业征收重税,而外资企业税收却很轻…… ——刘圣宜《近代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
问题: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前景如何?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表现为①资金少、规模小 ②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表现为行业、区域分布不平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郑观应实业救国的经历,引发学生关于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
■归纳反思
教师:综观郑观应的人生经历,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微个人与大时代的关系?
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教师:(引导、总结)若是命运沉浮难自主,必是国家多难待兴时。社会动荡,国势衰微,必然带来个体命途的沉浮多舛,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观应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强救国”,随着外来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登上近代历史舞台,探索民族独立富强之道,致力于推动大时代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日民族复兴的大旗已经高高举起,我们每个人当勇于承担这份责任,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