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路径探索——以毕节幼儿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吴洁 李冰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财富

        吴洁  李冰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沈阳  110034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加快,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无暇顾及,国家想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维护文化的主体性, 就需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 面临着社会变迁、技艺失传和人才断层三个方面的困境,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高专作为特殊群体,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上有其不可小觑的能量,高职高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通过实践, 高职高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作出了新尝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顺利通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六方面的界定,分别是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方面, 全球化趋向加强, 社会经济变迁加速, 政策完善度不足;另一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宣传力度不足、辨识难度大, 增加保护难度。还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境:
(一) 社会变迁
        社会进步,时代改变,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新兴文化所取代,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外来文化影响着人们传统的审美,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减少。在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 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还有很多现实的困境需要我们去面对。
(二) 技艺失传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很多内容, 涉及了很多种类, 许多拥有精湛手艺的老艺人的去世, 还有大多数老艺人的岁数较大难以继续, 绝技难以得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是具有数辈传承的民间传统文化技艺掌握者,是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群,正在为生活所迫而无暇继续自己肩负的传承。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继承人存世无几, 很多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均已逝世。尤其是传统技艺在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和图片说明下, 仅凭老工艺匠人对年轻一代的口头传授与示范,授艺与传承的难度极大,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继承。
(三) 人才断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绝大多来自广大的农村地区,掌握技艺的艺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偏低,并且年岁大,大多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讲究直系或嫡系亲属间传授, 工艺更是要求按师承传统, 通常只在一部分人群之内传承。由于很多技艺难度较大, 传承和掌握的难度增加。因从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无法开发利用自己特长的传承技艺,又无力投身其他行业,无法很好的解决家庭的生计问题,现实地影响了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地积极性,进而导致了人才的断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要特别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融入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历史性的延续。学者指出:“一方面,学院和大学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论证可行性研究,在管理层的指导下创建有意义和可实现的保护理论;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和地方政府组织文体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民俗街区等等。” 这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高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联系了起来。
        因此,高校严格落实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更好地推进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大学生都能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课程开发
(一)课程设置现状
        贵州高职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常规化。遵循国家要求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政治思想与文化基础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形式与政策 (贵州省情) 等;第二类艺术才艺修养课程, 包括视唱练耳、音乐、舞蹈、美术等;第三类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 主要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班级管理、社会教育活动、幼儿语言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等课程,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价值未被充分重视。
(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1980年我国《关于加强民族志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 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 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 学好本民族语文, 同时兼学汉语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前提下, 开发利用本地域多元民族文化资源,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增加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难度。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把本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对象, 这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开发难度的影响。
(三)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建议
        近年来, 贵州省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一届的贵州省人才博览会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到贵州就业、创业。通过聘请民族历史研究者、民族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民间歌舞能手等方式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师队伍,在校内或者校际间成立一个学术交流共同体, 鼓励教师学术交流, 建立学术成果展示平台, 给予经费及政策的支持, 促进校际、校内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打造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聘请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大师工作室的外聘教师, 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能够更好地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下去。文化需要以教育为载体传承与发展, 鼓励教师团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优势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 可以在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方面, 充分发挥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融入高职教育,更好地提升文化理论知识和技术结构, 让学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情感, 积极献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增添高职院校的民族特色, 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 需要高职教育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露 陈海莉 李泽琼 贵州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
(1)蒋凌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路径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作者简介:
吴洁,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李冰(通讯作者),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邮寄地址: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北门街城门洞,吴洁(收),电话:15772522842
(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