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谈《老人与海》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魏玉莹
[导读]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

        魏玉莹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要:《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中国翻译家将此翻译成了中文版本。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三个层面,就海观和吴劳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及得失,以期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功能对等;《老人与海》;海观;吴劳
一、引言
        《老人与海》于1952年在《时代》杂志出版。次年赢得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冯小巍,2015)吴劳于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拟选取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运用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分别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译本中的得失,以期对林林总总的经典外国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功能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到,他认为:“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入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奈达对最大的功能对等的定义为“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改动之后,更强调译文的功能,并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语读者相近的体验。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并不排斥形式对等,在不曲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应该尽力保持原文的形式。另外,功能对等理论也强调文化因素。由于文化差异、历史、社会背景,文化是翻译中的障碍因素。如果想在原语言与目的语中找到完全等同的词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译者为了减少文化差异,就要改变语言形式。
三、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3.1词汇层面
        奈达将词汇意义分为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曾晶晶,2014)所谓指称意义,即字面意义,是一种客观概念。而联想意义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附加给语言的意义,是一种语言之外、某种语境下的主观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词汇层面,译者在对源语的把握时,不仅要考虑它的指称意义,更要考虑它的联想意义,才能更好地传达源语要传达的信息。
        例1:When the wind was in the east a smell came across, the harbor from the shark factory;
        海译:刮东风的时候从海港那边的鳌鱼腌制厂里飘来了一股气味;
        吴译:刮东风的时候,鳌鱼加工厂隔着海湾送来一股腥味;
        “smell”涵义是“thing that is smelled, quality that allows something to be smelled, dour.”“Smell”和“dour”都是“味道”的意思。但众所周知,在两种不同语言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对等是不可能的。“腥味”更能准确地贴近原文“smell”的意义,因此,目的语读者知道“腥味”让人闻起来不舒服。
        例2:The myriad flecks of the plankton were annulled now by the high sun and it was only the great deep prisms in the blue water that?The old man saw now with his lines going straight down into the water that was a mile deep.
        海译:游走的生物所幻成的万点霞光,已经被高空的太阳所淹没,在老头儿把他的钓丝笔直地插入一英里深的水里时,他所看到的只是从深邃的漪蓝的海水里映出的耀煌夺目的光柱。
        吴译:数不清的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幻成的巨大的七色光带,还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对词汇的把握尺度不同,因此译文会产生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否重视从功能出发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对等,势必会影响到译者是否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仔细考虑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
3.2句法层面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句式短小精悍,常用结构简单的短句,或者并列句,并且善用简单的连词来进行连接。


        例3:Then the Negro, after the rum, would try for a tremendous effort and once he had the old man, who was not an old man then but was Santiago El Campeon, nearly three inches off balance.
        海译:黑人吃过甜酒,就使出全副力气来,又一次竟把老头儿(当时他还不是一个老头儿,而是优胜者桑提亚哥)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
        吴译:黑人喝了朗姆酒,就拼命地使出劲儿来,有一回把老人的手(他当时还不是个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扳下去将近三英寸。
        原作中有一个修饰老人的定语从句,然而汉语中并没有这种结构,也没有关系代词,因而翻译时,可能需要改变句子的词序和组合。海观和吴劳的译本都是将定语从句内容放到括号中,这样虽然也可以传达原文的意思,却失去了海明威的原文特点。
3.3文体层面
        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文体仅次于内容但却非常重要。”这就表明翻译应该考虑文体。精确的译文应该与原文的文体保持一致。奈达提出“为了再现原文文体译者必须明白这不是功能对等”。功能对等要求译者从动态角度遵循作者的文体,并尽量满足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产生同样的影响。例4:The old man made the sheet fast and jammed the tiller. Then he took up the oar with the knife lashed to it. He lifted it as lightly as he could because his hands rebelled at the pain. Then he opened and closed them on it lightly to loosen them. He closed them firmly so they would take the pain now and would not flinch and watch the sharks come.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 were asleep on the 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if they were hungry, even if the man 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of of fish slime on him.
        海译:老头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然后他拿起了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他轻轻地把桨举起来,尽量轻轻地,因为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然后,他又把手张开,再轻轻地把桨攥住,让手轻松一些。这一次他攥得很紧,让手忍住了疼痛不缩回来,一面注意着鲨鱼的来到。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腥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吴译:老人系紧帆脚索,卡住了舵柄。然后他拿起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他尽量轻轻地把它举起来,因为他那双手痛得不听使唤了。然后他把手张开,再轻轻捏住了桨,让双手松弛下来。他紧紧地把手合拢,让它们忍受着痛楚而不致缩回去,一面注视着鲨鱼在过来。就是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脚和鳍状肢,如果碰到饥饿的时候,也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这人身上并没有鱼血或黏液的腥味。
        在《老人与海》一书中,海明威精确地描述了老人的一系列动作。在激烈的斗争中,圣地亚哥使用一连串娴熟的动作杀死了大鱼。海明威用“close”和“to loosen”描述老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强壮。“轻松”和“合拢”让目的语读者读起来更简洁流畅。“攥得很紧”从文体特征层面未能达到用词简洁的效果。原文中,海明威用“cut”和“hit”描述了搏斗过程,海观把这两个动词都译成了“咬”,然而吴劳翻译为“咬”和“袭击”,更贴近原文词汇多样性的风格。
四、结语
        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比较和分析《老人与海》两个有代表性的译本,可以看出两种译本各自的特点,不难发现吴劳的译本在词汇对等和语体对等方面与原著更为契合,更好地传达出了海明威所要传递的深层蕴意,这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冯小巍.《老人与海》海观译本和宋碧云译本语言风貌对比[J].语文建设, 2015, (7):60-61.
[3]高海波, 燕宏伟. 从功能对等角度比较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文译本[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5): 73.
[4]罗伟.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J].语文建设, 2012, (2): 29.
[5]曾晶晶.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风格的传译[J]. 海外英语, 2014, (4): 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