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马元菊
[导读] 沉默指行为人既不用语言(包括口头、书面语言)表示

        马元菊
        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沉默指行为人既不用语言(包括口头、书面语言)表示,也不用行为表示,常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进行意思表示。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交际主体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它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那么,课堂沉默可以相应地定义为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从广义层面讲,它包含课堂教学中所有沉默现象,而狭义上单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我觉得有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一、课堂沉默现象归因
        据我派发给小学六年级学生的108份调查问卷中,关于“你是否经常举手发言”一项,有62份问卷选择的是“偶尔”,24个学生选择了“从不”,而选择“经常”的人数只有22人;在“你班课堂发言情况”一项中约80%选择的是“不活跃”;在“你在哪一阶段常举手发言”一项中,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一、二年级”。造成这种现象究竟是何原因引起的呢?据调查、统计、研究表明,我认为造成课堂沉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向的性格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中表明人格是“一个真实的人”,它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也决定人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因此小学生这种沉默的思想很大一部分是人格形成的。而内向性格是人格的一个维度,内向的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害羞、沉默,不喜欢表现等心理,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心智发育属于低级阶段,我们常说“童言无忌”,他们很喜欢说,尽管说得不怎么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年级,学生身心的过渡期,有些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可能会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就显现出来,他们不敢开口,不肯开口,有些学生还会因为发音不准而面红耳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的性格就变得越来越内向。
        2、学习动机
        在数据中显示的3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想回答问题,体现出这类学生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我们知道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内在原因,是激励和指引学生的强大动力。而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他们表现出对学习产缺乏兴趣。他们缺乏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和信念,因此在课堂中保持沉默,不想举手发言。
        3、文化因素
        在调查中,68.2%的学生不习惯在课堂上发言,还有41.4%的人不喜欢出风头,不愿惹人注意。顾晓乐曾把中国学生因文化因素而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总结为五条。一是,中国文化属重语境文化,即认为好多常规性的、听话者应该知道的东西不必说出口。二是,中国文化重“和睦”,认为不同意某人的观点就是与他个人过不去,严重时可能会付出与对方终生不睦的代价。三是,中国文化重“集体”,凡事讲究随大流。四是,中国文化强调“顺从”,认为孩子在家应顺从父母,在学校应顺从老师。五是,中国文化很重“面子”。因此说,中国学生的沉默反应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4、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环境过分强调预先设计和封闭性,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原先设计的范围内做单向的“填鸭式”教学。其结果必然造成了教学的机械化、沉闷化、程序化;造成学生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知识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开发;同样造成教师的活力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对课堂气氛不满意。他们认为课堂缺少合作、平等的气氛,使人感到紧张和沉闷。而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多数学生的应对之一就是保持沉默。这样少数积极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也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正是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孩子们不想发言,保持沉默。
        5、遗传因素
        先天遗传也是影响孩子不喜发言的一个重大因素。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就谈不上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据调查,班级里比较沉默的学生中,83%学生的父母其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善于交谈的。可见,先天的遗传对孩子的不善发言起直接的关系。
        二、解决课堂沉默的对策
        1、教师的欣赏与激励
        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举手发言的经历,他们也都曾满怀信心与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回答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那几次举手老师没能请到他,他没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心理产生了片面的想法,放弃了发言的权利。当然也有许多学生曾经发言过,但回答错了,老师没能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引导,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无处不影响着学生,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最内向的一个人抓起,经常对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给予关怀和鼓励,课外教师也应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利用课间与学生谈谈心,多鼓励学生,学生或许会信心倍增,沉默现象肯定会有所减少。
        2、尊重学生,享受成功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跳跃性非常大,因此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不着边际,但是此时教师不该绝对否定学生的想法,把他“一锤敲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无论孩子的回答是否符合边际,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受到了大家的表扬,这样孩子从此以后,胆子大了,举手也就会越来越频繁。虽然有人或许会说主题图意思不是这样,可是这个学生却能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另一个观点,非常了不起。教师此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予正确的评价。同时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多提简单易答得问题,请那些沉默不举手的同学发言,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明白举手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罪恶感。
        3、心理辅导
        在现今的学生群体中,平时沉默寡言、文静内向的也占着很大一部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有着他们的特殊性:离群封闭。沉默的学生喜欢独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太会主动与他人交流,一般情况下,喜、怒、哀、乐都一个人扛。这样,也就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些沉默的学生就显得不太合群,执拗怪僻了。在课堂上的表现多为沉默,不举手也不想和同桌交流。因此这类学生就应给予正确的心理辅导和训练。而心理辅导应以此类学生为中心,教师为纽带,架起学校、家长、同伴共同作用的桥梁。
        总之,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十分重要的,打破课堂教学的集体沉默,势在必行,方法多样。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找到更多的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