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源于学生的生成 “细心”源于教师的引导————浅谈教学中的生成教学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杨波
[导读] 从教多年,在教学闲暇之余也会信手写点教学反思,摘录教学中的所得所悟。

        杨波
        宁波市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省宁波市  315020
        从教多年,在教学闲暇之余也会信手写点教学反思,摘录教学中的所得所悟。以往的教学反思中我更注重的是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及变化,但是慢慢的随着课程的改革和学生知识量的增大,我发现现在的课堂更注重于由学生的生成而形成的教学。最近教研组一直在提倡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我觉得这个模式除了根据课前对学生起点的把握进行的教学设计,课堂上那些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片段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如何将课堂上的精彩回答,甚至是错误的回答,老师如何巧妙的将其引导到常规的教学中来,我想这种教学艺术更是我心中所想的。现就最近教学中遇到的小片断进行了小悟。
【片断一】线段有“两条边”        
        咋看这个标题相信许多人会被吓一跳,怎么回事        原来当天我要执教线段的认识,琢磨了一下教案后我发现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点是直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为了突出这个目标,当我将生活中的一条线拉直后物化成一条线段,我将它画在了黑板上,为了区别跟直线的特点,我故意在两端画了着重符号。
                          
        接着我问学生:观察线段,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学生说:线段都是直直的,接着又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发现线段有两条边。啊,当听到这个回答时我一时蒙了,原来学生将两个端点误认为两条边,看来我在备教案时没有把这个知识点备进去,在我们成人的眼里,在线段的两端画两条线就是两个端点,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如果是第一次接触线段的孩子,在他们的眼里,这两个小线段就是两条短边。为了及时将学生建立线段的概念,我果断的将两条小边擦掉,并将两个小端点稍稍加粗。
                        
强调的说:线段有两个端点,为了看清楚,我们将两个端点加粗。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环节,如果我一开始就考虑到孩子的眼里的点和成人眼里的点其实还是有区别的,那么这个环节的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片断二】3和4合起来就是34        
         这是一个看似合理,但又不合理的结论。这个结论出现在一节计算课上,当时我要执教的是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就方法来说,就是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由于前面学生对于100以内的加法竖式已经掌握,所以本节课上我就开门见山的出示一道计算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了一圈,有从个位算的,也有从十位算的,但是方法基本都能掌握。
                          
   接着要反馈学生的做法了,我请一个学生来说一下计算的过程,这个孩子是这么回答的:先算个位上5减1等于4,再算十位上7减4等于3,3和4合起来就是34,学生对着竖式说了一遍过程。我咋一听觉得挺有理的,但课后反思,孩子的话还不够严密,他所说的3在十位上,和个位上的4合起来就是34,但是如果把这句话孤立的放在一边,我越想越觉得不对,那么孩子的意思其实想说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就是34,所以当有孩子有这种不够严谨的表达时,作为老师应当马上反问或者追问:‘3和4合起来明明就是7        ’,这时学生马上会发现问题的。同时这样训练的目的也为高年级学习含有字母的式子打下基础,学完含有字母的式子后经常有这样的题目出现:个位是a,十位是b,合起来就是ba,许多孩子在判断的时候会受到列竖式的负迁移,觉得这题是对的,如果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一直强调数位的意义,想必应该有孩子会理解,十位上的b表示b个十,个位上的a表示a个一,合起来就是是10b+a。
         上面的两个小片段只是出现在课堂上的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教学片段,表面上看似乎学生的回答不对,但是他恰恰暴露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出现的漏洞,我们应当在教学前充分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是跟生活有关的,也可以是跟原来的知识有关,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的。每个细节源于学生的生成,学生的生成或者促进课堂的发展,或者造成课堂的失误。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关注到细节,认真备好每个教学环节,那么面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答案时,我们应该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孩子,顺着孩子们的思维去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