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峥嵘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新冠肺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对疫情冲击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在后疫情时代迫切需要关注的,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虽然全国企业逐渐复工复产,但相对于疫情前,许多企业都遭遇了巨大冲击,大环境不景气、企业客户减少、利润率降低等都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人才的供求矛盾。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造成的就业压力,提升了后疫情时代的就业率 和就业质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解决。本文对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举措。
1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截至2020年4月,在参与调研的学生中,已成功找到工作的仅占被调查总量的25.73%,尚未签约的达到74.27%。而原本每年3、4月是高校校园招聘黄金期,因为各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暂停了现场招聘会、供需对接会等聚集性活动,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较差。2020年5月以来,虽然我国疫情已转入常态化管理,企业复工复产也全面推进,但对我国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且疫情早发阶段毕业生签约率下降的影响持续存在,未就业毕业生较多,因此对后疫情时代的就业保障工作仍是重大的挑战。虽然部分毕业生提前开学,但校园“封闭式”管理模式导致企业无法进入高校进行校招,同时毕业生难以外出实习、线上招聘信息流通不畅、基础的招聘平台建设不完备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面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国家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2 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2.1 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新冠疫情隔离经历以及居家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心理、观念等造成了较大影响。疫情在家时期,高校不能与毕业生及时的心理沟通与辅导,缺乏必要的心理建设,现实压力无处排解使得部分毕业生患得患失,对现实就业环境焦虑。2020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市场整体招聘需求下降,校园招聘被迫暂停,同时疫情推动了部分行业需求调整,供需结构匹配度有所下降。此外,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推迟,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被志愿院校录取,以及担心疫情期间初试准备不充分无法通过考试。毕业季找工作和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也会导致应届毕业生焦虑、精神紧绷。
2.2 线上招聘渠道不完善。
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高校与企业复学复工的时间推迟,春招的战线持续拉长,而企业线上招聘机制不完善,同时缺乏合适的线上考核标准,部分企业由于线上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导致网络面试与签约的配合度较低。企业发布招聘信息与毕业生之间存在信息偏差,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企业,用人单位也难以通过面试具体得出毕业生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部分毕业生因为难以进行跨地区面试而直接放弃面试,造成部分人才流失,企业难以招募合适的员工。
2.3 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机遇也市场岗位缩减,2020年总体招聘需求呈下降趋势,一些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难以为继,甚至濒临破产;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用工方面持保守态度,缩减招聘人数,甚至解聘裁员;有些企业虽然招聘但更加青睐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另一方面,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涨,加之疫情在国外扩散严重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进出口订单减少,沿海地区一批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中小企业受到巨大冲击,且部分打算出国的毕业生不得不在国内求职,进一步加重了国内就业压力。
3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3.1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拓宽就业分流渠道。
受新冠疫情防治要求影响,诸如房产、零售、旅游等往年能够给出较多就业岗位的传统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宏观经济的不同角度拓宽应届毕业生就业分流渠道,如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录取规模、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延长应届生资格年限、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地摊经济等。此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创业的扶持,鼓励提供更多的应届就业岗位,政府也可依据企业的招聘规模,通过税收、社保减免和场地优惠等方式,激励用人单位吸收更多的毕业生;因地制宜,出台地方优惠政策,发挥地方政府在人才市场的指挥引领作用,鼓励应届毕业生实现合理的地域流动。
3.2 培养大学生差异化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相应地划分为精英型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三个层次,不同办学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进行差异化区分,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造就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摒弃过度的金钱和权力观念,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去,培养“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疫情影响下,高校还要认清自身的学科培养体系缺陷,强化实践和职业培训,避免纸上谈兵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实践实习项目,增长社会阅历。多开设应用型和技能型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并通过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方便,既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又能够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3 提高知识能力素养,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后疫情时代下,高校毕业生要明晰当前就业市场形势,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变化修改简历,抓住要点、及早准备、积累经验,同时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待,在求职面试中展现个人能力。在剩余的在校时间中,要把握好学习及实践机会,积极向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增强自我核心竞争力。在把握企业需要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进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焦虑缓解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杨紫,刘凯,王乐乐.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1(08):187-189.
[2]周方遒,胡皓.后疫情时代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21(02):125-127.
[3]冯国昌,顾然.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9):102-103.
作者简介:赵峥嵘(1992.1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