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某中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张联珠 第二作者:靳瑞欣 指导老师:高雪桐
[导读] 调查广东省某中校园欺凌现状,从家长、学校方面提出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张联珠 第二作者:靳瑞欣 指导老师:高雪桐
        广东培正学院
        【摘要】调查广东省某中校园欺凌现状,从家长、学校方面提出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和建议。于2021年1月从广东省某中学抽取1806个学生,使用欺凌行为问卷(初中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9个被试承认自己有被欺凌的经历,49个被试指出被欺凌的方式是同学的语言攻击,发生校园欺凌的地点以教室为主。学校需加强管理,并统筹多方面力量;家长需做好榜样作用,正确引导、积极关爱孩子;家长还需完善家庭教养方式。
【关键词】中学生 校园欺凌

        2019年10月上映的《少年的你》再一次把校园欺凌拉到了人们的视野里。早在20世纪80年代,校园欺凌这一话题便引起了群众的热烈反响,张文新(2009)专家更是对校园欺凌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1]。多方力量为减少校园欺凌而努力,但直至2021年,校园悲剧仍在校园各个角落发生。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反复和长期遭受其他一名或多名学生的负面行为,他或她所受到欺凌和迫害[2]。整理文献发现现阶段对广东省的校园欺凌情况分析较少,为进一步了解广东省校园欺凌现状,本研究将采取陈世平修订的Smith版欺凌行为问卷(初中版)于2021年1月对广东省的某所中学展开调研,把握广东省某中学的校园欺凌现状,并结合家庭、学校方面为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出对策和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使用调查问卷对广东省某初级中学(初一至初三)进行抽样调查。对问卷进行预处理,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10份。在性别分布上,女生有495人,占54.4%;男生有379人,占41.6%。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收集法及问卷调查法开展。问卷收集在调查对象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由学校心理健康室老师提前通知沟通,学生使用手机网络进行问卷填写,并记录问卷完成时间,统一汇总。
        1.3调查工具  校园欺凌行为的调查采用陈世平(2002)修订的Smith版欺凌行为问卷(初中版),该问卷分成4个维度,分别为朋友、被欺负、欺负和旁观,一共有20个项目[3]。问卷的各维度Cronbach系数分别为0.59、0.52、0.61、0.78[4]。该问卷为五级计分,选项从“从来没有”到“每周数次”。其中本问卷以第3题和第15题作为区分欺凌、被欺凌、欺凌或被欺凌和旁观的标准。
2研究结果
2.1欺凌行为现状调查
        由表1对被欺凌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填写“有几次”的人数占总样本的1.5%,填写“大约每周一次”的人数占总样本的0.2%,填写“大约每周数次”的被试占总样本的0.5%。调查中约6.5%认为自己曾经有被欺凌的经历。
         欺凌行为的总体情况可知,填写“仅一两次”的被试占总样本的1.3%,填写“有几次”的被试占总样本量的0.2%,填写“每周数次”的被试占总样本的0.1%。调查中有约1.6%承认自己曾经有欺凌他人的行为。对旁观行为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有8.2%的人在校园欺凌发生时“无动于衷”,不作出干预,有86.5%的人会报告老师。
         对被欺凌的方式进行分析。其中有5.4%的人认为校园欺凌的主要方式是“骂我”,有3%的人认为校园欺凌的主要方式是“说我的坏话,使其他同学都不跟我来往”,有2.6%的人认为“抢夺或毁坏我的东西”是主要的被欺凌方式。
         对被欺凌场所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有5.4%的人认为被欺凌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室,有2.5%的人认为被欺凌行为主要发生在走廊或者大厅,还有2.1%的人认为被欺凌行为发生在学校的其他地方。对被欺凌行为会发生的年级、班级进行了分析。有6.3%的人认为被欺凌行为更易发生在同班。有1.3%的人认为被欺凌行为更易发生在同级不同班中。
2.2欺凌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比较
        表1把成绩设为自变量,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旁观行为设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得出初中生旁观行为在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成绩较差的初中生更容易有旁观行为,不易对校园欺凌行为做出干预。
 

3讨论     
        从被欺凌、欺凌、旁观行为的分析结果可知,承认有被欺凌行为被试要高于承认有欺凌行为被试。这可以解释为:一是承认被欺凌要比承认欺凌他人更容易。学生出于对欺凌行为被发现后的结果预测,为了保护自己而没有做出真实的回答。二是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欺凌行为。问卷数据具有隐秘性,但从被欺凌的人数来看,校园欺凌仍然存在于许多学生身上。
        分析被欺凌行为发生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常使用无明确界限的“玩笑”欺凌他人,如数据显示的打骂、排挤同学等。这类行为容易放松老师和家长的警惕。凌樊、林希等学者(2020)也得出相似的结论[5]。一些欺凌容易被忽视,它常被家长和老师定义为玩闹、小题大做。被欺凌者得不到关注和处理,欺凌者得不到惩罚,校园欺凌得不到控制。又因为该阶段学生,思想、行为都不够成熟,不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或者只是为了更合群,从众地欺凌同学。
        进一步结合校园欺凌发生的场所和年级来看,校园欺凌行为常发生在教室且在同班。这可以解释为:同班同学在教室的交流最多。同学之间在沟通交流、彼此磨合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冲突,产生口角。
        除此之外,初中生旁观行为在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容易有旁观行为,这可以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更具责任心,对班级的归属感更强,与同学之间的同伴关系更好,面对身边同学被欺凌时更倾向于做出积极反应。这与前人研究旁观者得出的结果相类似[6]。
        初中生的欺凌行为与家庭的经济情况相关。其一,人的精力有限,父母分配在工作上的精力过多,对孩子的关注不足,导致孩子出现欺凌、被欺凌的概率增多。高平安等学者(2019)也得出类似的结论[7]。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是校园欺凌的主要人群。其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辅导,优质的教育更不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一员。
4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对策及建议
4.1家庭方面
        父母做好榜样作用,正向引导孩子。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在与父母接触过程中,不断汲取所需的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等以适应社会生活。在平常家庭教育中,父母需教导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手段,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不孤立欺凌者、受欺凌者,真诚对待每一位同学。
        父母需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安全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父母作为成熟的个体,在行动和思维上都优于孩子,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应更加主动,积极关注孩子的校园生活。不可因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关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父母教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教育孩子认识校园欺凌;劝谏孩子不参与校园欺凌;鼓励孩子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正确干预遇到的校园欺凌行为。
        除此之外,家长应科学的改变、完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以往有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8]。良性家庭教养方式能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
4.2学校方面
        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结果显示欺凌行为常出现在课室。杨雪锦(2017)对学校的提议中提到,校园欺凌行为常发生在课间休息时间[9]。对于高发地点,学校应结合校内已有监控系统,多加监督和巡查,减少校园死角,从环境上斩断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如发现疑似行为,老师应积极协助学校。
        从学生所使用的欺凌手段来看,学生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不够清晰。学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可以邀请相关法律专家开展校园欺凌主题的宣讲会,把法律、道德与校园欺凌的案例相结合,让孩子直观的意识到欺凌他人对他人的伤害。
        班主任可开展有关校园欺凌的班会,为学生普及校园欺凌的含义、特点等。老师还需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教授可以应对特殊情况且实用的自救手段。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保护班级边缘同学。
        学校统筹多方力量。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由班主任组织或全校统一开展校园欺凌主题家长会,加强家长对校园欺凌的学习。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如发现异常行为和情绪也应积极与校方沟通,尽可能的中断正在发生的校园欺凌。加强与社区合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陈亮,纪林芹,张玲玲,陈光辉,王姝琼.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J].心理学报,2009,41(05):433-443.
[2]Dan Olweus. School Bullying: Development and Some ImportantChallenges. 2013, 9:751-780.
[3]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03):355.
[4]陈世平.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0:28.
[5]凌樊,林希,李嘉富.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及微欺凌的心理分析和行为干预[J].心理月刊,2020,15(20):52-53+56.
[6]张荣荣,董莉.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02):118-128.
[7]高平安,郭钊.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校园欺凌问题分析[J].教育导刊,2019(08):27-32.
[8]李春慧.我国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参考,2017(04):15-23.
[9]杨雪锦. 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