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扬云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小学(551600)
目前,我国教育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而我们教育资源的供给无论在总量还是结构上都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民间蕴含办教育的巨大潜力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2002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我国的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政府为了加快高中教育的普及,对教育加大了投入,实行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升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作为民办高中,它是我国高中段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供给的多元化、个性化、精品化是其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它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很多的民办高中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扶持及促进发展中,鼓励民办学校实行先进的管理模式,在理念、学校品牌和特色建设方面进行深层文化的建设,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供改革经验。民办高中与公办高中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民办高中虽然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拥有优良的办学质量,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生存危机:
一、现状分析
1.办学有一定特色,但有明显功利性倾向
许多民办高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其基本策略都是“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不过这也是现今许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共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民办高中逐渐发展了起来。但是,由于民办高中不仅面临着民办与民办之间的竞争,而且面临着公办高中的挤压。公办高中的生源、教育资源、经费和及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等原因,使得民办高中的生存愈来愈困难。大家都感受到“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民办高中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
2.重视特色教师队伍建设,但过分依赖外部力量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规章制度等等都需要教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必须要对教师队伍加强建设。要想把一所学校办的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就必须要有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个性、学识、兴趣还是气质。这自然而然就向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才能、政治素质,而且要有真诚的爱心、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事业心,更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只有具有这样的一个教师队伍,学校的特色才能够凸现出来。所以,民办高中在办学实践中,应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实施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并严肃教学纪律,切实把创建办学特色的工作融入到教学中去。
3.校园文化尚未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学校至关重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每一所学校所必须的,尤其是要办出特色的民办高中更不例外。因为创造性的人才必须借助浓郁的文化氛围环境,才能茁壮成长。一所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总会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并在他们身上打上烙印。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并因此养成特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个性特长,这就在客观上为学生初步确立了成才的方向,奠定了成才的基础。校风也是民办高中特色的表现,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就我们一般所见到的民办高中而言,大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比如,很多的学校在校风上,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勤奋刻苦学习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在校容校貌方面,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着装符合中学生规范的教育和学校卫生环境、学习环境的建设,等等。民办高中存在着两类明显的缺陷:一是对教师的聘用只考虑眼前。
从理论上讲,民办高中的办学者和管理者都懂得对教师的管理要以人为本,并且以人为本也常挂在口头上。但是,学校在对教师的续聘上,常比较随意。比如,学校实行一年一聘制, 新学年开始前对教师进行聘用,选聘的依据主要是学校的意愿,易出现可续聘的没有续聘,使老师觉得民办学校无情无义。这种情况出现,一般原因是新来的老师有熟人背景或是新来的老师是本地退休教师,而未续聘的教师是外地教师。二是对校园学生活动不重视。原因是:学习压倒一切和学校不愿意投入。这直接影响了学校人文精神的树立。
二、民办高中走教育资源共享路子的策略
共享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教育部门对应有的资源,打破界限实行共同享用,不仅包括师资共享,而且包括教学仪器和教育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和内容。教育资源共享是一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经济有效的途径。共享教育资源,可以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可以成为充分、及时的满足师生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提高认识,全员参与,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学校的发展除了办学理念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所有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校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是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让教师在校园内可以非常方便的上网查阅资料,共享教育资源。开通校园网站,学校网站由教师自己设计、自己管理,成为教师教学教研的主阵地,成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校宣传、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
2.注重培训,规范操作,提升教师运用资源的能力
很多人的教育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但是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东西是必须要与时俱进,否则只能落后。尤其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因为这涉及到千家万户或者是一个民族的事情。只有转变了老师的观念,学生才会用心去学,才能学会学好! 现代教育体系应当是一个相互开放、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但目前我国不同层级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沟通的渠道还相对较窄,与群众提升受教育层次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有较大距离。为此,《教育规划纲要》鲜明地提出,搭建教育“立交桥”,目的就是要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之间开放兼容、畅通便捷,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按照这样的要求,在横向上,不同学校之间探索相互开放、互认学习成果,增加学生选择最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纵向上,不同层级的教育之间探索相互开放,贯通学习渠道,消除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体制障碍。所以,增强教师利用教育资源的技能是共享教育资源的根本。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的教师,他们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差,甚至有些还不会用教育资源,教学水平低,跟不上发展的节奏。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师的知识要求要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接受新理念,坚持积累,多探索,才能在“教育资源”共享中处于主动地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搭建平台,用好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资源共享形式有两大方面,其一是物力资源;其二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设施的开放;二是网络资源的开放。人力资源共享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交流与互聘;二是教育名家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的存储覆盖面比较广、表现形式很多样化,这些都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如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当利用好教育资源,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激活师生教与学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所以,作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键看谁能抓住机遇,加强管理,强化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资源。鼓励教师们大胆开发、实践、尝试、创新适合于发挥教师自身特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让现代信息资源真正发挥应有的特长。
总之,现代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够给一所学校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蔓延;各个学校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尤其是民办高中将会在教育领域有一席之位,也就不会再为生存和发展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