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字文化滋润识字教学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0期   作者:陈明玉
[导读] “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明玉
        台州市黄岩区樊川书院集团
        【摘要】“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识字教学中也可以进行渗透汉字文化教育。从字理构成角度,可以采用图化文字,溯源对照的方式来教象形字和指事字,采用溯源组合,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教形声和会意字。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汉字文化:故事诗文熏陶,动作情境渲染,多元渠道拓展,写字教学夯实,从而让识字教学充满文化意趣。
        【关键词】识字教学 汉字文化 渗透
        汉字的文化魅力深深触动着我。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我们应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感受识字之趣。
        汉字文化应该包括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与汉字相关的文化,汉字本身文化是指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到构形等都具有文化意蕴,每个汉字的构型都蕴含着我们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道德取向、审美判断等文化信息;与汉字相关的文化指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由汉字的特点所决定,如字谜、对联、书法、歇后语等,也包括与汉字有关的各种神话传说文人轶事等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能帮助学生有效的扫除字词障碍,提高阅读能力;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品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就粗浅地谈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字理识字渗透
        字理是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能很好的渗透汉字文化。
        (一)象形指事:图化文字,溯源对照
        象形字是摹拟事物的外部形状而造的字,来自于图画文字, 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如口、手、山、水等。指事字一般是抽象符号或是象形字和抽象符合的组合,如:“上、下”是用“一”为界, 在横线上用一点或短线指出上方或下方。汉字中象形字约有二百多个,并且其大多为独体字。浙江省教坛新秀朱柏锋老师在送教到仙居时,是这样教象形字“隹”的:出示一张短尾巴鸟的图片,在图片上动画描绘出甲骨文的隹,再从甲骨文演变到隶书,然后出示“隹”。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了汉字的如画之美,体会造字者的智慧高超,对字形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象形和指事字的教学要抓住字形,用图画演示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记忆,使学生的记忆打上文化的烙印。
        如此教学,绝对不是干巴巴地死记一笔一画,而是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和创造,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先创字之巧妙。这种乐趣已经不仅仅是图画、游戏的形式上的肤浅趣味,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
        (二)会意形声:溯源组合,举一反三
        会意字是最能展现造字者的构字智慧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就叫会意。日月同出,光芒万丈,那叫“明”;人在田里,劳作出“力”,那叫“男”……在会意字中,我们还能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作的场景。教学中,要让学生体悟构字的原理和意义。韵语诵读对识记会意字很有帮助,如一年级教材中的“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多的。

朱柏锋老师在教“雁、雀、雕”的时候,先请大家发现特点,找出形旁“隹”,通过溯源,解决了字形的难点,接着,让学生到字典中找同形旁的字,拓展识字。归类是学习形声字的好办法,同类联系能一下子记住一大串。形声字的归类可以从形旁归,也可以从声旁归。形旁归类可帮助区别易错字,理解字义,比如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他们就不会将“衤”“礻”混淆在一起,也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从声旁归,则可更好的记住读音,如“青”字是后鼻音,以他为声旁的字如“请、情、晴、清”都是后鼻音。
        二、故事诗文熏陶
        朱柏锋老师在教词语“乌鸦”时,让学生谈了乌鸦的外形,学了乌鸦的叫声还交流关于乌鸦的传说,特别提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乌鸦这种动物有充分的认识,还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乌鸦的孝顺又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熏陶。笔者也曾教到“乌”字,记得当时给学生讲了一个传说故事:原来乌鸦很漂亮,有七彩的羽毛,它就想与太阳比美,结果它还没有飞到太阳边上,就被太阳烤焦了,于是它的羽毛就变成黑黑的。因为全身黑漆漆一片,连眼睛也分不出了,于是乌鸦的“乌”就是“鸟”没有眼睛。当时也是心血来潮,刚看到这个传说想秀一下,现在看来,无心之举倒是宣扬了祖国的优秀文化,激起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怪不得这个“乌”字学生们记得这么好。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神话故事、古诗文、名言警句、逸闻趣事、成语典故等增加教学的知识含量,展示一下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动作情境渲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汉字丰富文化内涵的呈现,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比如游戏法、表演法、实验法等都是学生较喜欢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创设生动活泼教学情境,既能展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比如“大”字的教学就可用动作演示的方法,一个学生正面站立,两臂张开,两腿直立,那就是“大”,从这个站立在姿势也透露了古人“正则大”的思想。
        四、多元渠道拓展
        借鉴传统的蒙学经验,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丰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现象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集中识字的典范,对对子也对很有意思。这些在我们的教材编排中也有体现。
        另外,在我们的语文世界里有许多与汉字有关的体式,如字谜,对联中的藏头联、迭字联、拆字联,诗歌中的回文诗、藏头诗、拆字诗、迭字诗,甚至儿歌、笑话、故事……结合得当,联系得法,它们都是赏析语文的好材料,识字教学的好资源。
        汉字文化的内涵领略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那就是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处处都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识字的殿堂。走进校园:校名,校训,宣传板报,课程表……生活中,父母的名字,同学的名字,广告牌,包装纸……处处都有汉字鲜活的身影。如果能用好生活这一资源,在生活中更能领略汉字的魅力,播种汉字文化的根。
        五、写字教学夯实
        汉字的形态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从总体上看,汉字具备疏与密、刚与柔、屈与伸、开与合、正与偏、藏与露等多种变化,造成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章法上看,字距、行距相称,起承连断,大小背向,往往显示出一种气韵,一种格调,在汉字结构中也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讲究对偶,结构上有主有次,平衡对称,刚柔相济,又求避让统一。所以在指导学生书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也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总之,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的根基,不能忽视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能使学生快乐识字,理性识字,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