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王华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圣哲前贤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为此而自信和自豪。
        王华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逸夫小学 7113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圣哲前贤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为此而自信和自豪。基于此,在全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和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绽放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文化; 传承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1],是汉语最好、最优秀的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使之长大后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重任,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基础和提高语文学习运用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由历朝历代先祖所创造、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特质和特征的文化,它集中汇集了中华文明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它包括“儒道墨家、古典诗词歌赋等精英文化,以及节日、饮食、服饰、工艺曲艺等大众、民间民俗文化”[2]。本文立足于知识体系、人文艺术、风俗习惯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特点。
        (一)知识体系方面
        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人建构了极为珍贵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两大方面。见闻之知主要是对外界事物,而获得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知识。德性之知主要是基于人类道德品性而获得的超经验认识的知识。但相比较这两种知识的重要性,中国古人则倾向于后者,认为德性之知要高于见闻之知。
        (二)人文艺术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且辉煌的艺术遗产,如书法、绘画、诗歌、戏曲等。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人的孔子,就认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最值得学习和传承。而这六种技能具有非常显著的艺术特点,就“书”而言,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三)风俗习惯方面
        古代,中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所以风俗习惯也就是以家族为单位展开。道德就以长老有序、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等等。即使当今社会,中国人依然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特别厚重的家庭观念。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使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牢记传统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它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意义。
        (一)有益于学生更好学习汉字
        汉语是人类最美、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中华民族风格。作为记录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是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汉字是模拟天地万物的表意文字,具有显着的象形特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虽然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不同,但仍有部分语法习惯古今并无差异。例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宾语前等。所以,加强对汉字字源和语言演进的学习,有益于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二)有助于学生感受道德力量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作品的背诵就是道德教育的体现,有的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义等思想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学习的道德力量,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三)有利于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人文素养主要“通过对文学、历史、语言和哲学等学科的学习”[3]而获得,并在获得过程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已经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融入其中,从而极大地延伸了语文教学内容并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获取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高尚的人格品行。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用好、从深层次上挖掘其深意,更精准、更有效地融入和传承,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一)讲解汉字,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汉字教学既是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能说会写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解读汉字形、义、音等结构特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学生对汉字加深记忆和深度解读,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古代先民创造汉字的独特智慧和文化信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挑选诸如“日”“月”“羊”“火”等具有明显造字意图的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表意性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结构。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讲解汉字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社”由“礻”和“土”组成,“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所以,“社”的意思便是“礻”———“祭祀”和“土”———“土地神”综合而成的意思,即神灵守护着土地。这样既能够通过汉字的文化意蕴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又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传统节日,让学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作为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文化元素和哲学成分,具有无尽的感召魅力。学生通过体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秉承家国情怀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传统节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幸福成长的重要载体。例如,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一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进行民族团结、民族复兴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最佳机会。端午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查询、搜集相关信息,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还有哪些叫法、端午节习俗、屈原的爱国诗词等,引导学生将查询、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消化整合,写成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再以故事班会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端午节中充分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读诵经典,让学生走进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经典作品因其对自然、社会以及各种生命有独到的理解、独到的感悟和独到的发现,所以才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读诵经典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民族气节和作品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可以使自己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并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需要注意和指出的是,在指导读诵经典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古代故事、多媒体展示或唱诵式等方式读诵经典,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经典之美”。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又能使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彰显更大的活力。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有效增强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能让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主动担负起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浸润学生心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出精神之花、体现民族之魂。
注释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2(01).
[2] 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3,08.
[3] 谢爱华,张栋贤.论高校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途径[J].语文建设,2013,(0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