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晴
张家港市景巷幼儿园
摘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陶先生提出:做是教和学的核心,教师应该在做中教,幼儿应该在做中学,才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最佳途径。让孩子通过实践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实践将经验内化。因此,我通过收集大量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究。发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学习生活中有着很大的运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游戏活动;学习生活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认识
“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教学论。它根本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方法,摒弃了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缺点。他竭力强调学习应该从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出发,读对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书的“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育理论。他认为只有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者结合起来的“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地学到有用的知识,才能培养出会学会做的人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用幼儿喜欢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教。幼儿通过更多的自主探究、实践去学,从而获得知识。让幼儿在做中教、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视教学做三者为一体。其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还要求“已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陶行知先生这样解释过“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那么,什么又是“做”呢?他曾下过一个广义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寻求出路。”“是活人必定做。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事实上,“做”就是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一切实践活动。
二、“教学做合一”与幼儿游戏活动
1、在“教学做合一”中提升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通过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发现,儿童游戏和"教学做合一"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统一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游戏时总是异常的兴奋的。这时规则意识就很容易被忽视。游戏时,老师会针对性的提出要求与规则,并询问孩子是否清楚规则并且是否能够遵守。孩子们都满口答应。但是等游戏开始了孩子们似乎早就把这些抛之脑后。于是我又陷入了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想起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经过反思,可以让孩子自主探索游戏规则,并将规则融入进游戏情境中去,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样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幼儿游戏中做倡导的自主不谋而合。
经过探讨孩子们分组制定出了合理的游戏规则,并且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布置在展板上,悬挂在教室里的醒目位置,并且将游戏规则融入到了游戏情境中去。孩子当上了游戏的主人,孩子们显得非常的兴奋,都想参与进来。
2.在“教学做合一”中强化规则意识
孩子们将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融入到游戏中并认真去执行时,那么如何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成了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只有经过不断的运用才能够让孩子不断的强化。
于是,每次玩游戏之前,我们都会把孩子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拿出来说一说,通过说的方式让孩子再次去强化规则意识。玩游戏的时候孩子就更加的自主与自律了。有的时候有的孩子一时忘记了规则,旁边的同伴们还会第一时间进行提醒。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贴切的实践,它在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使幼儿在游戏中释放天性获得心理上的成长。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幼儿游戏时的自主、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完美统一。在游戏时要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教学做合一”与幼儿学习生活
1.在做一做中调整教学策略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陶行知先生对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数学操作卡的操作是他们进行日常操练的常见形式之一。在一次《我的好邻居》的数学活动中,我在小朋友操作之前先进行了讲解,当时孩子们听的也十分认真,当我讲解完了问孩子们“你们会了吗?”。孩子们兴奋的回答:“我们都会了”。于是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操练了。我也信心满满的去看看孩子们完成的情况。当我下去查看时,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出乎意外。很多孩子拿着笔确迟迟不敢下手;有的孩子在操作卡上乱涂乱画;还有的孩子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少部分孩子完成了。我不禁反思明明刚才孩子还响亮的说会,到操作的时候他们却又不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蹲下身来询问孩子。通过询问我发现,原来我只是教了孩子应该怎么做,而幼儿没有进行实际的实践操作。于是我就调整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思路,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探究与实践的机会。在往后的活动中有了明显的变化。
小班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班级中还有少部分孩子不会擦屁股。针对这个现象,我设计了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我用两个扎起来的气球模拟屁股,有了实物的模拟,幼儿的探究兴趣更加浓郁了。我请小朋友自主探究擦屁股的方法,孩子们奇思妙想。在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但是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分析问题,并通过思考继续探究找寻正确的方法。这个案例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曾经举过的例子。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受到陶行知这一案例的启发,我还分批把孩子带入了厕所,设置了情境,进行再次讲解,孩子们也跟着我一起学一学、做一做,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班上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擦屁股的方法。
2.在学一学中转变教学思路
陶行知先生主张: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理论和现在所倡导的孩子是主体的观念是统一的。于是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原来是老师的观念存在了问题,于是我站在孩子学的角度反思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一切从孩子出发。这体现在我以后的活动中,我从孩子入手,带领孩子发现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初步探究,教师在一旁观察并记录孩子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集体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很快接受教学内容,并且实际操练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始终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一切从孩子的出发,以孩子自己“做”为中心,让孩子在做中不断积累经验,敢于让孩子试错。将积累的经验不断内化,获取更多未知的知识。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全集:(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