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措吉
西藏自治区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 850000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智慧系统的内在价值,是学科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化。是现代公民过上有责任感的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与品格[1]。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都是可迁移的。它最终承载的是个体的个性全面发展、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物质和精神家园的美好未来。而课堂教学是这一切的主要承载者。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智力与非智力 三维目标 素养教育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
本世纪初期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DC)率先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之后,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等多国也相继宣称本国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并将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化学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从学科角度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以及化学学科的本质特点,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五项内容。
三、化学核心素养与有关概念的关系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多重视角,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是学科具有的哲学思维,这两项是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升华;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是学科的认知手段,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认知过程和基础,这两项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提炼;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是价值立场,是个人品德的基础和形成完整人格的根基,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前四项属于智力,对应“素养内涵”所提及的关键能力。后一项属于非智力,指向“素养内涵”的必备品格(关系图如下)。核心素养是学科所承载的智慧内核,学科课程能否实现育人功能,就在于课堂能否承载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有关概念的关系图
四、基于“素养教育”的高中化学课堂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为例
4.1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为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一、二课时内容;必修二中学习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相关概念的回顾及其上位概念的概括;对今后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奠定物质类别及其结构特征、归类方法的基础;是建构“类”到个别的演绎、个别到“类”的概括等思维模型的支架。
本课教学对象为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16)和(18)的学生,本校为异地办学,封闭式管理。两个班级平均人数为55人,男女比例适中,平均年龄18岁,最高年龄22岁,最低年龄16岁。全体同学来自那曲牧区,视学校为精神家园,视教师为主要的精神依托。他们对必修二中已学简单有机化合物包括甲烷的结构等知识点的记忆已模糊,但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特点的分析方法等思维模型还在,对于“有机”二字的涵义以及有机化合物与自然、生活的关系有待厘清;各个想象力丰富、能歌善舞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对于课堂有较高的期待。
本课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经过十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深切体会。
基于以上本节课试图用一种具有一定艺术内涵的思维与方法和学生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度融合与展望。
4.2学案、教案及设计思路
教材中把本节的重点放在按碳的骨架和官能团的不同分别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本设计对于教材的安排进行了适度整合。第一,考虑在本教材中逐一介绍的有机化合物的类别以及组成和结构特点,主要以组成元素、官能团、化学键等作为分类标准。以达到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的进阶。第二,考虑本教材从有机化合物概念的内涵到外延由浅入深的内容呈现方式。本设计试图结合“树状”分类法将有机化合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融合在一起。为完成从物质类别到官能团的转化上升到有机合成思维的思想建模;为高中阶段有机化合物知识点的结构化和思想化奠定思维和情感基础;融合“素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大单元设计理念,始终结合试图承载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思维的“一棵树”在学生观念世界里通过教学活动种下、成长到成熟的美妙过程,将“有机”和“有机合成”以及有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主要概念和思想融入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4.3课堂实施过程、结果与评价
任务1:与学生一起回顾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学过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名称。通过学案将已学知识放在土壤中,并给了来源的提示。试图在“基础土壤”里分析和生长出本课时第一教学任务——对基础土壤中的已知有机物进行合理分组,画出属于自己的一棵树,进一步感受“有机”的涵义,并根据分组结果讨论和总结分组依据。学生代表作品如下:
评价1:绝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完成以上任务,个别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个别学生没有太多思考直接写出树状左侧靠右上的三个空格,分别为甲烷、乙烯和乙炔。有的直接写出树状右侧右上角五个空格中的四个,分别为乙醇、乙醛、乙酸和乙酸乙酯。 这类学生直觉明锐,有较强的联想能力。比如,通过来源中的天然气确定甲烷,从而确定乙烷和乙炔;食物中的食醋联想到醋酸等。说明在必修二中学习简单有机化合物时获得了内在感觉,进一步说明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课堂教学时发生了一种基于素养的深层学习。几乎全班同学在填写右侧右上角五个空格时,留一个空格或少画了一个空格。因为酚类物质未学,已学知识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内容,这一点说明学生具备实事求的科学态度,不为填空而填空,体现了很好的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对分组依据进行讨论的结果几乎全班顺利回答了按照官能团的不同进行分类的部分。据了解得知主要是因为必修二中第一次学习“官能团”时,这三个字的新颖性和字面意思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明学科有关概念的提出和学习讲究字面意思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他部分的分组依据模棱两口,众说纷纭,留待任务2中完善。
任务2:根据以上分组结果和分组依据以及必修二中已学“烃”等有关概念,概括每组有机物的上位概念,得出物质类别的名称,画出第二颗树,确定分类标准,并感受“个别”和“类”的关系。学生代表作品如下:
评价2:
全体同学体现出较高的热情和兴趣,画出的树状五花八门,有各自的创意和想象力,融合了各自对“有机”的理解。最大的亮点是一位同学在树根上画了一只毛毛虫。有学生解读“一颗干了的树上不可能有毛毛虫,一只毛毛虫说明这颗树是活着的、正在生长着的,很好地契合了“有机”的大主题”。课堂上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时,每个学生七嘴八舌的相互评价中体现出平时对生活和自然界细致明锐的观察,也显露出相互欣赏和相互成就的高尚品格,体现了较好的非智力方面的优势。且很好地将“有机”和“分类标准”等基本概念的涵义融入到自身的感觉和知觉系统中,为今后有机化合物组成、来源和用途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分类标准,总结如下:
讨论过程中结合本教材安排的全部学习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本课时将组成元素到官能团再到化学键作为分类标准的意图,一定水平上实现了对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方面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进阶,为今后的球棍模型教学以及“结构决定性质”思维模型的建构奠定了感觉和知觉基础。
任务3:为感受有机化学与生活、自然的关系,为将要学习的知识变得亲切、为将要付出的努力富有情感动力,在任务1、2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简单探讨一个问题“有机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评价3:全体学生热情参与,积极发挥。从化石燃料、食品多样性、护肤品、药物、交通工具等方面举出了很多例子,而且提出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环境危机和食品添加剂等有机物用量过多造成的健康危机。虽然表达过程有所吞吐,但学生关于任务3的兴趣和表现都出乎教学预设,似乎学生现有知识和情感的无限丰富性,在一支“激光笔”的点亮下,完全可以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展现,这支“激光笔”正是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提出的供学生讨论和自我发觉的契机的设置。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更多与有机化合物有关的生活实例,将有机化学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总结成——“有机化学参与了人类“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的全过程”。消极影响老师提供了两个实例进行讨论,一是泡泡糖和人造奶油、人造酥油等(反式结构)。这两种有机物不能适应人体消化系统,不能进入代谢和物质的自然循环过程,还会危害到人体健康。二是毒品,罂粟从有机体内提取出来,合成更具威力的毒品。开发了人类的不健康欲望,让人类有了毒品的需求。从而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讨论。
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科发展的关心和对社会的关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确认和表达,学生获得了对学科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有机化学与人类关系的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所学知识以及知识对人类生活意义的思考奠定了理性思维的基础。
五、本课思想与展望
图2教案呈现的内容为有机化合物概念的内涵,暗含在其中碳骨架的可变性、官能团的引入、官能团之间转化的可能性中延伸出来的有机合成的思想为有机化合物概念的外延。从《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副标题——“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应用性的、中心学科”中可以预期化学学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还会无限延升。
本课第一要务是关于有机化合物的树状分类结果——“一棵树”在本学期第一课,恰好是入春的季节,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为有机化合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整合;为今后要学习的相关知识结构化、活化、思想化做好铺垫。
第二要务是暗示学生经过今后点点滴滴的学习要感受试图承载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这棵树将慢慢生长,变得枝茂叶盛、丰富多彩、硕果累累,可以当作高中阶段学习有机化学的工具,从而为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设立预期,且要学会感受其中隐含的有机合成思想和合成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要务是经过本教材的学习、当今社会与学科的相互作用中感受有机化学何止是“一棵树”能够承载的,有机化学的价值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即将难承载。它如同一只“翻云覆雨手”,要成为滋润万物的绵绵细雨还是要成为席卷人类文明的洪水猛兽就在于这只“手”的拥有者是否具备完整的人格。然而,人类能否具备完整的人格在于整个社会是否具有科学的、核心的价值体系。从而整本教材教学过程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主动内化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所有课程要完成的核心要务。
参考文献:
[1]孙建明,王后雄.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考试策略研究[l].中国考试.2017年第8期总第304期
[2]李鹏鸽,夏志卿.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研究[l].教学研究,2018.5,第4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