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文
广西横县云表镇邓圩村委小学 530306
摘要:数学课程对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中的理论和公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来。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围绕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能够将相应的理论公式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转换思考,从而有序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文主要对如何使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实际生活;结合
引言:自从国家提相互新课改后,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为了促使小学数学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知识储备量和理解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教学,促使学生在探索学习中,能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建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教学并不是强制教学,而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为主,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主要以讲解计算、看图为主,虽然知识点较为简单,但是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仍存有部分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理解相应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建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来,主动将数学知识点放到教师建设的生活化情境中进行钻研、分析、探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积极心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与这两个图形有关的动态视频,这样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立体、全面观看到这两个图形的全貌。当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班上挑选不同数学学习实力的学生进行询问,这样根据同学的回答,分析他们对视频内容的了解程度,从而有序制定后面的讲解步骤。
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实力不同,导致学生对视频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询问时,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实力进行分层引导,对于那些数学学习实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阐释视频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这节知识点给学生随机设计一道生活化题目,让学生当堂讲解自身的思考思路和答案,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促使他们在回答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数学学习潜能;对于那些数学学习实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分析他们的思考逻辑、理解方式是否存有问题,并根据视频中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生活理解的技巧,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将数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思考的方式方法即可。
二、采用生活化问题教学方式协助学生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是学生开展学习生涯的基础,学生只有对相应知识点具有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序进行后面的数学学习。因此,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问题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学会将数学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分析、解决,提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程度。例如,在“四则运算”中,这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加减乘除解决两步式或者三步式的问题,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解题能力、计算水平,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促使不同数学解题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生活化问题的学习中来。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什么?它通常会被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当教师将问题设计好时,可以按照学生的解题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基本一致。然后给学生留上部分时间,让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并让学生将自己分析问题的视角以及生活案例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自身的逆向思维,提升学生对这节知识的认识程度。当学生将问题解决完毕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进行回答,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将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在回答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时,教师应用平和的语气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这节内容通常会被用到哪些地方,并给学生留有二次回答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完善回答的过程中,能够深入领悟将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生活进行分析的思维逻辑,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国家提出新课改后,对各科教学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来说,由于学习知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实力和知识储备量,制定科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建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问题教学方式协助学生,有序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陈梦凯.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J].学周刊,2020(1):29-30.
[2]杨素,王树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学周刊,2020,13(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