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创设方法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魏长禄
[导读] 数学教学中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
        魏长禄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官庄学区学校
        数学教学中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于数学整个教学过程,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情境教学是从具体的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各种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教学中的情境效应,就可以打破课堂中导入单一的局面,创设出一个全新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教与学都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改编教材中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内容,把学生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趣味,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创设了双胞胎妈妈为孩子分早餐的问题情境。四片面包、两杯牛奶、一个橙子,她们的妈妈会怎样分呢?
(二)故事引入法
    故事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发挥很积极的作用,这首先源于学生们对于故事的喜爱,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有意思的小故事,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更为投入。,故事的导入不仅简单易懂,还能够迅速将学生们带到教学情境中,让大家的注意力更为专注。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或者学生们理解与记忆普遍存在障碍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将知识点融入到故事中往往能够极大地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吸收更直观。


比如:在进行《比的意义》教学时,以故事“神舟五号中宇航员展示国旗”引入课题,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一方面利用此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利用此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在数学课程中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再次通过分析、探索、合作交流,表达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就产生了比的意义。
(三)、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四)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如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五)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课例:教学《复式统形图》时,就从统计学生下学年最想去的旅行的地点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采访、统计、制表的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关于情境问题设计的一鳞半爪的实践和体会。我还在想:如果我们逐步具备了比较敏锐的问题意识,那么我们肯定会从不断发现的客观和主观的问题中,从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尝试和反思中,悟出更多有利于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正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问题情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