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背景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改革探索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陈荣荣
[导读]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较好的落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和全球经济化发展的态势,
        陈荣荣
        浙江温州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800
        摘要:目前,我国对于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较好的落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和全球经济化发展的态势,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形式开始突飞猛进,电子商务的用户开始增多,同时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地方,企业可以与学校进行校企联合,开办电子商务专业,形成学校和企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着重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校企融合;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改革
引言
        电子商务专业目标在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既要掌握技术又要适用社会。通过电子商务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流,可以合理解决校企人才供需矛盾,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细分培养模式,在专业方向细分、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探索,可以促进电子商务专业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升学和对口就业率。
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教学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电子商务是集多个专业的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就现阶段来看,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杂而多,各类课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互动,这会让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从而在学习的时候也不会想着将所学的这些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换言之,虽然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繁杂,且内容众多,但由于未能对其进行系统整合,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突显,自然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也无从体现。电子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不能达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水平,并且在商务应用方面,也不能和管理学专业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会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问题上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而这一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所导致的。
        (二)人才培养易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一些中职学校以知识教学为主,不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无异于闭门造车,导致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效性不高。专业课课程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对中职学生来说首要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更个性化的设置。否则,教学实效性不仅不高,还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踏实以及未来就业方向不明确。
        (三)师资力量需丰富
        既需要水平高、素质高的理论课教师,又需要本领强、经验多的实践课教师,更需要复合型的专业教师。然而学校多以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不足。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在不断学习中自我完善,通过进入企业中边学边练,建立起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而打造一支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理念新的“双师型”团队。
二、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途径改革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由产教融合共同进行
        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方面面,中职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学校要强化电子商务产业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企业要着力提供教学实践方面的便利条件,通过产业参与教学发挥最佳合力。鉴于中职电商专业教材相对产业发展状况明显滞后的实际情况,企业与学校可以共同开发新颖的符合专业育人需求的创新型教材。


        例如电子商务实务课程讲授“网上创业”部分时,针对教材理论性较强、实操性较弱的不足,教师可以与合作企业的电商骨干员工共同开发“网店建设与运行”工作手册式教材,设置销售方向的确定、电商平台的选择、网络店铺的申请与经营、网络店铺的装修、网络店铺的推广、网店营销的“陷阱”预防等工作项目,由专业教师、企业骨干、学生共同在传授知识、实践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设成功与产业发展最新状况相吻合,且具有较强实操意义的校本式教材。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伴随着网络营销方式的不断变化和升级,在这部分内容中,与电商行业个体创业典型合作开发了“微店创业”“直播带货创业”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弥补了中职电商教学中教材滞后带来的困局,教材的适时性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也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取得了“一石多鸟”的成效。产教融合共建教学资源,对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另一个突出的合作点就在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中职学校基本配备的专业大类,大部分学校仅仅只能提供电商专业实习机房,提供网店开设的模拟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三大类电商专业人才而言是十分欠缺的。通过产教融合,电商企业或者个体电商商铺建设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产品配送、产品推广、商贸系统管理等学校难以提供的实习条件,从而使学生拓展专业视野并增强专业能力,推动他们选准适合自己个人未来就业创业的电商细分领域学习方向。
        (二)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一是面向岗位的学生。发挥办学优势,加强就业指导,需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与企业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突出地域特色。二是面向升学的学生,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建设中职院校与高校的课程一体化,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难度,制订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让教师直接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环境和操作流程,或和学生一起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授课质量。可以让企业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将企业的优势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资源,深度参与教师培养。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础,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半年或一年的技术服务,积累与提升技术技能。这种模式下,企业得到了人力资源支持,教师也得到了真实环境下的实践磨炼。电商专业可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引入企业客户服务、文案编辑、网店运营等项目,主干课程也完全实现理实一体、双线递进。还可以举办专业交流活动,如专题项目建设研讨、企业供需交流等,搭建教师之间协作、校企之间供需结合的专业交流平台。
结束语
        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较晚,属于新时代下的新生事物,仍处在探索阶段。我国缺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不争的事实,以产教融合的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实施产教融合模式是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关键,只要企业和学校能够齐心协力真正实施产教融合培养策略,就一定能够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倩华.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以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科幻画报,2020(03):167.
[2]李民.校企融合背景下共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3):64-65.
[3]李婷.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9):29-30.
[4]吴年飞.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8(21):389.
[5]吴清燕.校企融合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8(18):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