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韬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 四川 内江
摘要:产教融合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路径,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水平与产教融合程度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构建体系、模式、理念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学科教育的基本特征,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有关政策文件,从改革方向和发展格局到项目载体和基本路径,以及具体任务和关键点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要求。2021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那么,如何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呢?在研究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需要分析目前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训基地内涵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
内涵建设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建设,如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软实力等。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外延建设而言的,内涵建设不是以兴建场馆、增加先进的设备投入为其主要特征,而是在现有硬件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提升“软实力”,实现实训基地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1]在对以往各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目前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共性问题:
一、实训基地建设重硬件、轻软件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成功加入WTO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之后,国内职业院校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许多原来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科学校陆续合并组建成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也呈现出井喷之势。从2004--2006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执行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共投资15.7亿元,建设项目为337个,平均每个项目投资约466万元。[2]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合并后都选择另选新址重建,所以在实训基地硬件条件上均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但随之而来的,大多数新建实训基地由于在采购设备时相对超前,且在采购协议中未列入有关师资培训等要求,导致很多教师对设备不熟悉,对操作流程不了解,以致于对利用新设备进行实训教学产生了排斥,进而导致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发生。同时,因为实训教师不熟悉新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导致了后期围绕相关设备进行的课程开发无法继续进行,且缺乏维护经验,只能依托于实训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的售后服务,在设备折旧的同时维护费用也居高不下。
二、实训基地建设重自建、轻引进
实训基地建设属于重资产投入的项目,新建厂房、设备采购、装修工程和耗材购置都需要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建设周期长,且运行效益低。由于实训基地建设属于固定资产投入,除民办职业院校外,公办职业院校均将其纳入了国有资产管理,拥有完全的产权,也相应承担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全部责任。从短期来看,自建实训基地的优点是产权明晰,没有归属权争议,且学校在设备购置、经费安排和运行管理上具有绝对支配权。但从长期来看,自建模式利大于弊。首先,固定资产存在折旧,在技术迭代的影响下,折旧率会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逐渐加大,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厂房和设备的维护费用也会逐渐升高,费效比居高不下会严重影响实训基地的正常使用,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训教学质量。其次,自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均由学校负责,在人员经费和耗材的投入上均由学校自有资金来解决,运行成本问题也会对系部开设实训课程产生影响。
三、实训基地建设重学科、轻岗位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岗位需求。岗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是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源于产业改革发展的需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3]以往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的逻辑出发点,往往是出于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的需要,这并不符合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大多是基于岗位技能面向的专业群所涵盖的专业来搭建课程体系的,大体分为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既然实训基地是为教学服务的,那么实训基地也必须匹配课程体系来建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兼具课程开发的功能。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仍然是从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出发来建设实训基地的,而没有从岗位技能的需求来思考如何建设实训基地。这不仅容易造成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也是实训基地重复建设的主要症结所在。
四、实训基地建设重教师,轻学生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均是从学校专业教师的视角看待“为何建?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而实训基地真正面向的服务对象——学生,则未深入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当中。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项目工程,而从学生的角度,实训基地则是他们系统学习岗位技能知识点的模拟工坊。如果实训基地建设从一开始就以教的视角来建,则会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容易调动起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不到实训的理想效果。特别是对于有“双创”需求的实训基地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使用实训基地时碰到的诸如工位设置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会对“双创”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深入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是实现产业链、教学链、人才链互联互通的有力手段,也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中就明确提出,“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这进一步说明了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和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学校侧重点是育人,行业企业的侧重点是效益,学生则更加侧重学习成效,如何把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方统一到一个整体框架下来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产教学相互融合促进的新型“生态链”,是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全新课题。
目前,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类型主要包括学校投入型、企业投入型、校企合作型和混合所有制型[4],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主要利益诉求,是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路径选择。但从各地职业院校实际运作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来看,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结合个人自身工作,我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围绕构建产教融合软件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用的平台,硬件设施和设备只是实训基地的基础条件,职业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师资、课程、教材、培训、科研、服务六位一体的产教融合软件体系。具体来讲,学校可以在调研论证阶段就邀请合作共建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总体规划,并把师资、课程、教材、培训、科研和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纳入实训基地总体建设方案当中,将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由过去的先硬件后软件向先软件后硬件转变。
要完全发挥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作用,最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师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应当熟悉掌握行业企业的一线业务流程和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并对行业内最前沿的生产设备和规划理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之前,学校就应该把指派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跟岗培训纳入到整体建设方案当中,并且确保委培企业在行业内具备先进性、典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最好是参与到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以此保证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方面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前瞻性。总的来说,解决好师资问题,对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完成跟岗培训的教师既具备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可以作为专业带头人或课程建设负责人参与到学校实训课程、实训教材、企业培训、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内涵建设任务中去,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设备采购等具体工作,进而提高实训基地建成后的实际运行效益和人才培养成效。
二、围绕构建轻资产运行模式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为了更好解决自建实训基地造成的诸多难点问题,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重构建轻资产运行模式,保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校企合作企业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硬件保障问题,通过建议一整套运行机制,让企业投入的硬件发挥其最大效应,既能服务学校实训教学,又可以反哺企业生产一线和长远发展利益。
高素质的新员工、高技能的培训体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是优质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三大内生动力。因此,职业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要准确把握利益相关方的关切点,在实训基地体制机制建设中融入共建课程、共享培训和共研成果等内容,实现校企资源的双向互通,进而明确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权责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吸引力,从而在涉及到设备持续投入等问题上,把企业从经营角度理解的单纯投入没有获益的想法转变到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理解的长期投入共同成长的想法上来。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还可以很好的发挥资源平台的作用,将校企合作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培训产品,服务于下游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形成以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的资源平台为基础,涵盖企业内培、外包服务、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等衍生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减轻重资产投入和后续维护成本,同时实现企业标准即课程标准、企业讲师即学校教师、企业产品即科研成果的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
三、围绕构建岗位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过程中,课程改革是首要的任务目标。以往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通常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以单一专业或课程的需要来确定实训基地建设需求,这也是很多院校存在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低的问题来源。那么,如何构建以岗位课程体系为主的实训基地呢?落脚点还是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岗位来源于企业一线,岗位技能也来源于企业一线,而在构建岗位课程体系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炼岗位技能对应的知识点。这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深厚的岗位实践经验。因此,主导构建岗位课程体系的必须是企业一线员工和学校教师的组合。在完成对岗位技能知识点的提炼后,还需要做好对应专业课程的开发,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
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出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不是为某一单一专业或课程服务,而是为专业群课程体系所涵盖的技能点服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也不是某一个基地,而是由平台课实训基地和专业课实训基地共同构成的基地群。两类实训基地在实训项目和面向专业上均有所区别,平台课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主要包括原理认知等基础科学内容,而专业课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内容则更侧重专业岗位技能点的训练;平台课实训基地可面向跨学科专业的学生开放,而专业课实训基地则主要面向某一个或多个专业的学生。通过理顺岗位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内在关系,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实际效用,更好为人才培养服务。
四、围绕构建服务学生理念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岗位技能人才,所以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应该是服务好学生。从产教融合角度讲,实训基地是否是面向产业而建,是否达到企业标准,最重要的参考指标还是学生通过实训后所能达到的岗位技能水平是否满足企业要求。为什么经过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出去实习时还是不能很好的适应呢?很大程度上,我们只是从教的角度来考虑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习惯养成问题。
因此,学校在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时,应该充分吸纳学生代表反馈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调研论证中去。在学生代表的选择上,可以从不同年级、专业、培养层次考虑,在反复论证的过程中,实际上学生对实训基地的作用以及对岗位职业的要求,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这种全新的认知会让学生在往后的实训过程中,更加理解实训项目所针对的岗位技能点和所要达到的熟练程度,逐步形成一种职业思维习惯。同时,学校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也能更加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从而在实训开始前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岗位技能认知培训和习惯养成训练。通过这种双向的互动,可以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还可以在学生实训成效和职业习惯养成上起到促进作用。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发挥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召鹏,徐通泉.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8):174-176.
[2]张家寰,郭扬.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分析[J]. 职教论坛,2007, (23):20-22.
[3]许建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高质量供给作为发展重心——给产业增值为师生赋能[N]. 中国教育报,2021-6-29(5).
[4]毛辉,杨菲.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及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7(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