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军霞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 04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2014年3月3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它科学地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以它为指导,各个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也相继公布,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二、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1.要坚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展现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物理高考注重对考生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通过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情况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因此,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在平时教学中,应在打好学科基础,培养能力上多做文章,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学科知识结构。要改变“大题量,高难度,低效益”的训练模式,特别是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展现为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并展现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在习题教学中要增强交互性,解题后要注意反思,凝炼。要注意学科知识的开放性,努力实现学科自身的特性与学科间互通性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注重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探索,绝大多数物理试题其实就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模型化,以此来考查学生能否应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加以确定,并切实贯彻实行。应认识到物理与生产、生活和科技是密切联系的,学科教学的任务既要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与学科能力,也要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应局限在传统的课程概念上,而是要采用多种课程,如选修课、专题讲座及课外实践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提高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高考一贯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要将实验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地拓展演示实验的过程和空间,通过多样化的演示创设生动的情景,从而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二是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三是通过设计性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安排合理的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误差,并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标准下的反思案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物理课堂教学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物理核心素养”这一严重问题。新理念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改革的主阵地,我们既不能否定“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更不能将“翻转课堂”“微课程”当作一场课堂革命。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接地气的可操作性、持续性效果的改革。同时也要以详尽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形成物理基本观念,即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
案例一: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面临的第一大难关,就在加速度这一知识点。一方面,初中阶段考试过度考察匀速直线运动,社会风气中追捧“题海战术”余毒未清,往往造成新生脑海中存在思维定势,习惯性地把所有问题往匀速直线运动中的等量关系上套公式;另一方面,按课程进度,其之前的质点、参考系、时间和位移、速度等基础性知识点难度不高,非常容易让新生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新生往往在做题、考试中碰了个软钉子,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更有甚者丧失信心,久而久之对物理失去兴趣。
笔者认为,教学阶段可以在前言章节结束后,讲解质点和参考系章节之前,借机引入一个思考的契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果力系不平衡会怎样?”,从而打破“练习题中只出现匀速直线运动”的学习认知壁垒,通过对力与平衡的初步解释,让学生初步理解加速度由不平衡力系产生,然后再逐步回归课程进度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在不打乱原有教学安排的基础上,提前理清了第一章重点难点内容的知识构架,帮助学生早日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讨论问题”的学习思想,逐步摒弃初中阶段“只抓平衡式”的思考方式,同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完善的思考模式,真正做到强化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
案例二:高中学习阶段的另一大难点在于游标卡尺的使用,无论是新课改阶段提议增加实验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还是新课标阶段提倡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在线练习,都很难从根本上将其与“物理思维”串联起来。部分老教师还在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他们当年学习的晦涩难懂的公式,更是与新课标教学要求背道而驰。
作为参考,笔者是这样进行课程安排的:首先,用极短的篇幅介绍现代游标卡尺的发明者法国人约尼尔·比尔,同时重点讲解其在介绍其发明的数学专著《新四分圆的结构、利用及特性》中介绍的原始的方法:用分度值不同尺具从两端逼近待测物体,然后寻找刻度线对齐之处,分别读出两把尺子读数,再用主尺读数减去副尺读数即可得到对应精确度下的测量值;接下来,通过改变副尺分度值,让学生理解精确度是由何造成的以及精确度的意义;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将读数转换成代数形式,再写出之前所述精确度的代数形式,从而得出教辅资料中常用的读数公式。
笔者认为,采用上述方法,一方面,涉及物理学史的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课间完成,以小组形式课上发言讨论,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听懂原理以后,做题正确率显著提升,而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提高做题效率,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凝练公式的能力,对之后的物理学习(尤其是大量运用公式求解的部分)大有裨益。